将近三十年过去了,《渴望》缔造了当年的万人空巷,虽然时光已逝,和现在的电视剧相比,它没有炫目的色彩,没有时尚的服装道具,但是,它依旧可以通过主人公的演技,去还愿属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北京的胡同文化。
一、那些年的老北京是安静的,而胡同是热闹的!
我始终觉得,北京无论在哪个年代,它都是厚德载物的,无论哪个年代的北京,一路一景,不同风格的建筑,不同肤色的文化都可以在这一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但是,它们将会以怎样的形式立足于北京,答案却是多元化的,有包容,有矛盾,有和平共处,而北京却从不将帝都的深沉强加到这些文化当中!
我不止一次《渴望》这部电视剧当中看到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北京,尤其是清晨的北京,太阳徐徐升起,照耀着钟鼓楼,一切的一切都安安静静的的日出而作,那时民风是属于工人阶级风格的,却并没有现在的匆忙,那时的马路是熙熙攘攘的,即使最忙碌的时候也不会出现早晚高峰的拥挤。
我想,王家的小洋楼和刘家身居胡同的小平房就是那个年代的老北京的冲突,每次多看几眼王家冰冷的沙发,有棱有角的钢琴,僵硬的楼梯,我都期盼着镜头那一头住着刘大妈一家和宋大成一家的老北京的胡同,土灰色的院门,干净的四合院,糊窗户的高丽纸,磨出包浆的八仙桌,夏季的竹帘子和老槐树,冬季的蜂窝煤和洋炉子,地道的道具所组成了胡同的点点滴滴,生活在这里的老北京们才有属于那个年代的老北京的味道,这是属于那个年代老北京胡同的标配。
二、刘大妈一家和宋大成一家,为老北京的胡同注入了精气神!
温柔善良的刘慧芳,心直口快的刘大妈,直率的燕子,北京青年刘国强,以及乐于助人的宋大成,飒辣辣的徐月娟,他们地道的京腔京韵,给老北京的胡同注入了特别的魂。
实际上,是这个年代的胡同人影响着胡同文化,还是胡同的格局给养着那个年代的胡同人,这是个说不清的问题,但是毫无疑问的是,正是这一批胡同人居住在特别属于他们的文化,才给观众一种说不出也道不明的舒坦!
也正是他们的考究的演技给我们呈现出了老北京的胡同文化,那个年代,街坊邻居热乎的像一家人,那个年代,胡同里的同事处的像亲兄弟姐妹一般,那个年代,如果刘家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不用通知宋大成,他一定会骑着三轮车,准时出现在刘大妈家土灰色的大门前,而刘大妈也一定会拿着一条湿毛巾,一杯白开水,笑脸相迎等着大成!
老北京的胡同人虽然是平民百姓,但是,皇城根下的老百姓是最讲究礼数和规矩的,虽然那个年代老百姓家都不富裕,但并不妨碍老北京的胡同人将礼数、礼貌、规矩都做到极致的风格。
我还记得电视剧最后一集,胡同已经拆迁,当肖竹心走进刘家破败的四合院的时候,不知肖竹心的感想,但于我而言,没有了胡同的形,也没有了熟悉的身影,并不简单是人走茶凉的凄楚,更多的是一个时代的老北京胡同文化的陨落。
三、我们的北京,快节奏的步伐掩埋了太多太多,北京胡同文化就是一种!
新时代的北京对于中国人的意义,我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刻骨铭心,首都,中国的心脏,政治文化中心,公平竞争的地方,北漂拼搏的地方。这也都是北京这个城市的标签!
但是,北京在厚德载物的时候,牺牲的太多太多,或许我们都来不及感受,它已经成了一个时代的记忆,却可能连一个冰冷的文物都留不下!
胡同文化就是消失殆尽的北京文化的一种,如果你来北京,来到南锣鼓巷,满大街的尽是胡同游,如果你说这是胡同文化,那我告诉你,那不是,那只是残存的胡同,连胡同都不是,因为那些可以看见的胡同大多数已经改为群居房,那些看不见的就是不开放的名胜古迹!这就是当今的北京,一个到处鱼龙混杂的地方,充满着拥堵,充斥着暴躁。
无论你是哪里的人,如果你身在北京,你都是新北京人,你都应该去试着去爱这个城市,珍惜这个城市,你都应该以北京主人的身份去践行北京文化,我们有义务去将属于北京的文化保留并传承下去,这将是特别属于北京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