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开始用相机记录父母

我很早就发现了拍摄父母的妙处——原生家庭解不开的结,影像会帮你释然。

那是2015年,硕士一年级第一次接触影像民族志的时候。我就被那种非文字的视觉呈现深深吸引,寒假的时候跟老师借了设备想拍点家乡的东西,正赶上家里要做我最爱吃的石磨豆腐,就想记录下制作过程。在拍摄和后面剪辑的过程中,我愈加强烈的感受到了藏在豆腐背后的情感和文化,发现了“深入田野”和“跳出田野”两种完全不同的体验。小时候我最痛苦也最困惑的问题就是“爸妈为什么总是吵架?”,当我跳出女儿的身份去看他们的时候,才发现他们是那么的默契、和谐,“吵着说话、吵着生活并不代表不幸福”。我一下子豁然开朗,原来那也可以是父母发着光的相处模式和生活智慧!人生第一次感悟到原来还可这样思考和看待问题,原来学到的知识真的可以用来认识和理解生活。那时候便埋下了拍摄家人做家庭影像实验室的种子。

倏忽一抬眼,如今已是2025,博士延期第5年,挫败、沮丧、迷茫、慌张、无助,各种负面情绪如洪水猛兽般猛烈的撕扯着我,在数不清的不眠夜中,一个声音始终高喊着“回家”!借着给爷爷过生日的名义,背着一书包的负罪感,终于回到了久违的老家。我拿起手机拍摄了爷爷奶奶缓慢却昂扬的日常,录下了亲人间热烈的互动和真挚的祝愿,还有爸爸妈妈可爱如孩童的瞬间。昨晚,看着熟睡的妈妈,突然很安心,抱着她默默地说了很多遍“我爱你”。

家的确是最好的良药!俺李某人,又可以啦!


最后分享一句博哥语录:

——“博哥,我好焦虑”

——“我有办法!变通红就不蕉绿了!你打红嘴唇、画腮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