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很忙——喜剧外衣下沧桑巨变的世界

少林很忙——喜剧外衣下沧桑巨变的世界


当美式幽默遇上了朴实又正经的九十年代中国中部地域文化,爆笑中又有点苦涩。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李小龙、李连杰等功夫明星在全球掀起了功夫热潮。1992年,21岁的马修为了摆脱自己的“问题清单”,在大学学习了佛学及宗教理论后,终于听到了遥远的中国有一个极其陌生的地名——少林寺。带着“我能吃苦”的信念、对黄衣衫黑布鞋的和尚形象的神秘崇拜,顶着父母的反对、辍学寻梦的压力,独自一人坐着转机到达了中国北京。九十年代的中国对外贸易还在使用外汇券,“倒爷们”大显身手,都想从这个初来乍到、啥也不懂的老外手里大赚一笔。

马修在经历了出租车、咣当作响的硬皮火车之后终于到达了中部城市郑州,旅馆里的“钥匙女孩”为他指明了去少林寺的路。他在惊险刺激的大巴车中向少林寺出发。一路上越走越荒凉,越走越心惊——彼时中国的中部还处于贫穷和落后的状态,公路及交通工具相当欠发达,更别提突然到来的金发碧眼白皮肤的外国人。所有人都像看猴子一样看着他,好奇又茫然。终于进入了少林寺,经历了一轮轮不同级别工作人员的盘问后,马修终于以每个月一千三百美元的高价,成功安顿在少林寺,成了第一名外国学员。

在少林寺的修行清苦又难熬,住宿和餐饮都让他大开眼界,马修终于体会到了他所期待的“威风凛凛”的功夫也分为五花八门,也有“表演艺术”和竞技功夫,也分为武术中心或者武术学校,它们都与少林寺有着或明或暗的关系。随着电影《少林寺》的大热,功夫潮催生了电影梦,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催生了出国热。在见识到铁铛功、肚皮吸碗等瞠目结舌的功夫以后他意识到:纯粹的传统的功夫原来已经慢慢被时代所抛弃,禅修与精神层面的进阶已不再是人们追求的主流。

在不断地学习中,马修的体能和技能也不断提高,中文水平和对中国官场文化、酒桌文化还有人性的博弈摸了个门儿清。随着外国学员的增多,他也学会了讨价还价,无论是买可乐还是交学费,他都不会再被轻易拿捏,而是成了“制定规则的人”。

可乐大战健力宝——其实也暗暗隐喻了外国文化和经济对中国文化及社会现状的渗透和冲击。修行一年以后,马修代表少林寺参加了多场竞技比赛,他出发时制定的“问题清单”也逐一被划去,成长为一名坚毅勇敢的少林弟子。

两年的修行时光很快就过去,马修又回到了家乡,花了很长时间重新调整和适应。世事变幻,中国崛起,经济不断发展,北京与少林寺都已沧海桑田。他当年“众叛亲离”的决定,如今已成为中国与美国文化交流的最好注脚。马修十年后重回少林,感慨万千。旧人虽已不再,但曾经的美好时光就像青春期时青涩又甜美的苹果,回味犹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