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本性中决无行善或作恶的所谓坚定不移的决心,除非在断头台上
——纳旦尼尔·霍桑 ”
疫情爆发的第20天,新冠肺炎已经导致1017个生命消亡,前线的抗争依然激烈。
这些天,看了太多生离死别的悲恸,心疼一线医护、工作人员没日没夜的辛苦,也欣慰于国家面对灾难的强力管控和对问题的积极调整,但心里久不能平的,还是对这场灾难的始作俑者的愤怒。
这一切本不该发生,尤其是在经历了非典之后,人们应该知道吃野味不但是陋习,而且还有灾难性后果了吧,应该知道要敬畏自然,尊敬生命了吧?然而现实却响亮的打了所有人一记耳光。风声平静后,总有人继续厚颜无耻的越线。如果这次疫情后还是一样的结果,那我们终将被这帮人拖入一个自我毁灭的循环。
非典过后,可悲的迅速复燃
非典病毒的中间宿主果子狸仅仅为它的野味同胞们争取了6个月的时间,在疫情迫使政府暂停野生动物贸易6个月后,野味养殖业又迅速复燃。
2003年8月,果子狸再次出现在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商业性经营利用驯养繁殖的野生动物名单上。2004年的数据显示,全国拥有野生动物繁殖场1.6万多家,年产值达200亿元。
最近几年里,全国最受欢迎的五类热搜野味分别是穿山甲、豪猪、竹鼠、蝙蝠、果子狸。除了果子狸外,其它动物都不在林业局发布的可养殖名单里。其中排第一的穿山甲还是国家明令禁止交易和食用的重点保护动物。
国内看似合法经营的野味交易下,非法倒卖的链条仍然存在。盗猎者卖给中间商,最终接手的大收购商往往都有各种许可,公然将非法盗猎洗白成合法养殖,再运到各个市场销售。
而吃野味的人,也比想象中多得多。根据法新社报道的一组数据,2016年一项对16座中国城市的调查发现,42%的饭店和60%的批发市场都供应野生动物菜肴。
只要想,在国内总能吃到“合法”的野生动物,想吃到濒危动物?钱到位了就行。
不只在国内偷偷吃,有的人还跑到国外明目张胆的吃。
中南屋报道过一个中国女生2019年3月卧底非洲野味市场的故事。尼日利亚的拉各斯,就是华人吃野味的“天堂”。穿山甲、鳄鱼、麂子…应有尽有,价格也便宜,两只麂子336元,一公斤穿山甲鳞片不到190元,一整只穿山甲也才三四百元。
当地有“合法”贩卖野味的市场,在这里警察对非法勾当视若无睹,每个周末,这里的华人络绎不绝,穿山甲供不应求,有多少卖多少,甚至能通过微信订购满足送货上门的需要,除了个人之外,他们还有更大的买家,这些大买家专做走私,最大的走私目的地,还是中国。
看这描述,“络绎不绝”、“供不应求”,人人都恨不得会点中文,见到中国人就问:“要吃穿山甲吗?”。华人显然撑起了那里饮食经济的一片天,但恶心的是脚踩着无辜动物的尸横遍野。问他们为什么吃,他们也承认穿山甲味道差极了,但是为了“大补”,就忍了。
食客和帮凶
如果只是为了功效和治病吃野味,那治病前,亲,这边建议先把脑子治好呢。
不能否认,中药确实对现代医学有巨大贡献,比如,中医记载柳树皮可以止疼退热,后来现代人在柳树皮里提取出了有效成分,制成了阿司匹林。
但除去部分已沿用西药标准审批的中药外,大部分都记录都缺乏足够数量的实证,也没有科学理论的检验,顶多算民间偏方,不知道有没有效果,也不知道有什么副作用。
像蝙蝠和穿山甲鳞这样的,再强调一遍,功效完全是扯淡!蝙蝠晚上也一抓一个准,那不是视力好,是靠的超声波,能明目是个什么道理?至于其它乱七八糟的功效,也只是因为蝙蝠在古代与福寿挂钩,某些别有居心的古人吹出来的。而经检测穿山甲鳞片成分也不过是些蛋白质,跟人类的指甲差不多,并没有药用价值。
科学早就证实,野生动物的营养与家畜家禽并没有什么区别,反倒吃起来口感膈应,风险也大,古有吃蝙蝠立马暴毙的记载,今有吃出SARS、新冠肺炎的教训,现在各种正规药品,营养补充剂不够多吗?生活不够刺激吗?非得把刀架在脖子上在危险的边缘试探?
当然,吃野味的人不只为了那点功效,作祟的是无限膨胀的口欲,是凌驾于规则之上,跟大多数人不一样的特殊感。这其中,真正又蠢又自大的是极少数,因为社会风气这个帮凶,多数人都是不自觉的在跟风。
“山珍海味”、“物以稀为贵”和“食疗养生”早已深刻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坦白的说,小时候我也跟着大人吃过野鸡野山羊口味蛇,过年过节亲戚还偶尔会打一些野味当做赠礼,又补又稀有的食材显得客气,请客送礼也更拿得出手。
除此之外,上一辈还有一种常见的论调,“X国人一看餐桌上有XXX吓坏了,还是中国人胆大,什么都敢吃”,之后一般伴随着满座的欢笑。在他们看来,这件事挺值得骄傲。
王小波先生说:
“一种需要本身是不会过分的,只有人硬要去夸大它,导致了自激时才会过分。饿了,找个干净饭馆吃个饭,有什么过分?想要在吃饭时显示你有钱才过分。你有个爸爸,你很爱他,要对他好,有什么过分?非要在这件事上显示你是个大孝子,让别人来称赞才过分。需要本身只有一分,你非把它弄到十分,这原因大家心里明白,社会对个人不是只起好作用,它还是个起哄的场所,干什么事都要别人说好,赢得一些喝彩声,正是这件事在导致自激。”
也许那一代说的话也并非自己的真实想法,或者说他们连自己的真实想法是什么都不知道,他们所处的时代让他们无暇在饮食文化这个领域多问几个究竟,于是在社会的起哄中,不断的自激中循环,巩固着这个风气。
到了我们这代,虽然政策更完善了,对濒危野生动物有了明确的禁令保护,信息更发达了,各种媒体已经把野生动物交易的残忍放上台面,但还是有人,在利益与鲜活的生命之间,选择前者,继续为自激行为推波助澜。
清醒的人,也只是偶尔关注,转发分享,有时还得被狭隘的喷子骂成圣母玻璃心,而面对真正吃野味的情境,碍于身份和人情,大多也选择忍气吞声。
吃野味是社会病,病成这样,作为旁观者,也有责任。
小概率事件?一旦发生就是灾难性后果
吃野味的这帮人或许还有这样一种侥幸心理:
本来概率就小,我吃一次也没多大影响的。
我吃的又不是蝙蝠和果子狸,不会有什么坏影响的。
但多少个抱有侥幸心理的人叠加,就形成了需求,催生了产业链。
产业中的运输、储存、市场售卖等环节,改变了原本野生动物的相处环境,以往不怎么接触的野生动物,突然被聚到了一起,为病毒成长,传播提供了绝佳的条件。
拿冠状病毒来说,不仅可以通过空气进入呼吸道传播,通过粪便与其它动物的嘴接触也可以传播,蝙蝠四处排便,在市场售卖的环境下,可能传染给其它动物,如果沾染到蔬菜水果,也可以直接传染人类。
同时,在恶劣的市场环境里,动物会本能地释放出病毒,动物间相互传染,再与人混杂,很可能出现病毒变异。
SARS、埃博拉、新冠肺炎…一次又一次的教训,如果人们还无动于衷,下次也许就会出现超级病毒,为大自然清除人类。
希望冷漠止于这次疫情
疫情期间,人民日报在官微呼吁支持禁绝野味市场,国家林草局也发文,在疫情结束前,全面禁止一切形式的野生动物交易。这一明确禁令收获了一波国外好评。
然而期限也只仅限于疫情持续期间。疫情后如何发展,还是未知数。
作为一个普通公民,非常希望政府能够在疫情结束后,给出永久的禁令,用这一大步给全国公民,给世界一个明确的态度,也为我们国人的名声扳回一城。
除此之外,为避免重蹈覆辙,不仅仅只能靠政府,靠绝望的动物保护者,靠注意力极短的媒体,更多也要靠我们清醒了的每一个人。
拒绝食用野生动物,拒绝野生动物交易
绝不以野生动物,作为炫耀、讨好的工具
明确向周围人普及野生动物既无药用价值,也是不值得炫耀的陋习(尤其是长辈)
不再助长自激行为,如果碍于身份情面不能当面指出,至少不给予正面反馈
不要让这场灾难带来的警示,又变成昙花一现。
新九原创
参考资料:
-人民网(公众号),疫情搜索大数据来了!“野味”热度排行中,蝙蝠只排第四…
-凤凰网,永久灭除病毒传染源,野生动物市场必须关闭,汪晓青 (旅美生物学者)
-新浪财经,吃过SARS的亏,为什么中国还没有禁绝吃蝙蝠、土拨鼠、果子狸……?
-中南屋,中国女生卧底非洲野味市场:灭绝性捕杀,微信下单次日送货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