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后,去课堂接儿子放学,到时他们还没有下课,我们几个家长提前进教室旁听。孩子们正在读《论语》,嗓门一个比一个洪亮,喊得嗷嗷叫,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我忍不住笑了,看着这一个个稚嫩的面孔,读着这些他们现在或许还不能理解的经典,没来由的有一种萌萌的感觉。
别说是这些乳臭未干的孩子了,我这个已过而立之年,将近不惑之龄的人,又理解了多少呢。
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也是千百年来国人追求完满人生的典范,特别是三十岁之后。三十岁是人生的一个分水岭。
三十而立。立得是什么呢?立身、立家、立业。这个阶段的人们已经基本确立了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无论是思想、家庭还是事业,都有较为稳定的发展,有了自己的责任感和价值观,明白了自己所肩负的爱和责任。
四十不惑。在古汉语中是指一个人到了四十岁,就不会因为无知困惑,对人生有一定的把握和理解。
这不惑,是清醒,是明白,是透彻,无论是对自己,对他人,还是对社会。
一个人到了四十岁,已经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力能辨别是非、善恶、好坏、美丑……四十岁是最讲实际的人,不会再因犯过多过错而走迂回的路。
可现实中许多人到了这个年纪,褪去了神秘的面纱,有恃无恐,有人同流合污,有以恶俗为美,大大咧咧,有人恨人有笑人无。
如今的我,卡在这而立与不惑之间,也曾惶恐、茫然,感叹逝去的青春岁月,试图抓住青春的尾巴,让它慢一点再慢一点,可是岁月不识愁滋味,依然分秒不减的转了一圈又一圈。
或许也是如此,各级同学聚会才会如此盛行。人们聚到一起,看看彼此不再年轻的容颜,回忆逝去的岁月,原来他也老了,他们也老了,再不是相片上那些个青葱的面孔。
推杯换盏间,你笑我的大肚腩,我笑你满脸岁月的刻痕,感慨岁月真是一把杀猪刀,也未尝不是一种自嘲与安慰。有那么一瞬间,仿佛感觉自己恢复了青春,回到了话题中心,找到了存在感。可那毕竟如雾里看花般不真切。
到了这个年纪不得不接受人到中年的现实,中年,曾经以为这两个字用在自己身上还很遥远,以为还是个没长大的孩子,可早已是孩子的父母。
有人说,要做个得体的中年人,不作、不妖,不以丑为美,不以恶俗为美,不粗俗,坦然面对不再年轻的身体和不那么充沛的体力,即便智慧不能同时降临,也可得体的活着。
不想做个只是虚长了年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