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觉得自己不幸,因为自己一开口讲话就会被别人误解,结果不是沉默就是爆发,很难有让人感觉舒服的状态。
前段时间与同事有个对话,一个对未来影响很大的对话,结果一如既往的发挥失常。虽然说了很多,却没有重点,反而失去了沟通的焦点。很多时候有话说不出或者真正面对面的时候反而找不到适合的语言来表述,谈话结束后思绪却如涌泉一样冒出来,原来当时这样沟通可能会更好,不容易产生误解。
回头想想,其实主要还是自己没有想清楚,或者没有对方想的更清楚,一时激动的说出来,起势很凶猛,但后劲不足,缺少支撑直到最后被带入其它的话题,不了了之。虽然很多时候自己也能感觉不对劲,无法准确表述的沟通很容易被引导转移。目标转移后,原本清晰的逻辑产生偏差,最后无法关联,失效便是必然了。
内向的人通常都有敏感、细腻的内心,他们多半沉默的表情下是不断翻滚的思绪,而这些都被封闭在一个孤独的空间中慢慢发酵,一旦超出掌控,爆发时产生的能量与其平日的表现大相径庭。这就是为什么内向的人做出什么事情都不会令人太惊讶,因为他们缺少顺畅的出口。无法自如的表达自己反而成为爆发的基础,而某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却成为导火索。
该如何改变?
明确目标
一个清晰的目标是能否准确表达的依据,它指引方向也提供目的地。很多人说话时其实并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通常是为了解决自己看不顺眼或者总想说点什么而发声。与没有明确目标的人沟通,通常会感觉他一会说这个,一会说那个,让人摸不着头脑,尤其是到最后沟通结束后才发现整个过程其实与起点并没有什么关联。
明确的目标其实是给自己陈述提供焦点,以图让自己沟通的内容最终都指向目标,实际沟通中有时我们会发现最初的目标其实并不是自己想要的,及时调整才是明智之举,因为一旦目标出现偏差,即使说的再好也无济于事。
列出提纲
将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写出来,虽然不用像写小说一样将所有细节都逐字罗列,基本的想法与目标是必不可少的,这些可以梳理你的思维,明确自己的观点同时检查自己遗漏的内容,做到知己。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古语虽然滥,但绝对有效,尤其是对当时无法立即产生价值的观点与论据,记录并保存下来显然对未来自己的表述有正面帮助。很多时候,无法顺畅表达是因为不清晰,前后矛盾以及缺少逻辑关系都不在少数。
积累素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确定今天不是古语赏析?)显然也是无法反驳的,因为你很难独到一万卷书,所以无法下笔有如神助也是很正常的。为什们?肚子里没货呗,因为没货,所以很难口吐莲花,更别说旁征博引了。所以,接触自己能接触的东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累下来的便是自己的才华。
看书与讨论都是积累的好办法。系统的内容看书最有效,因为是完整思考后经过多次修正与调整的内容,经得起考验的内容多半都发行了几版,各种作者与读者的碰撞都已经在内容中呈现。阅读其实很耗精力,因为你需要通过面前的文字揣摩作者的意图,辨别作者是否使这个意思,想想都觉得复杂。
讨论作为一种简单的方式很容易被接受,说简单是因为他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观点切换与修正,也比较容易产生附和的共鸣感。但缺点也十分明显,除非讨论的人本身有清晰的思维框架与目标,否则讨论通常会变成饭后谈资这样缺少营养的沟通。
有目的的锻炼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大意是:按照一万小时的理论,那些有十年工作经验的人为何没成为专家?究其原因还是这一万小时使用的效率与目标,是虚度,是按部就班还是有针对性的去训练?文章的结论指向了有目的的锻炼,锻炼那些舒适区之外的技能,枯燥的坚持一万小时你就会变成这个领域的专家。
如果无法明确的说出自己的观点,有目的的找人锻炼是不二法门。
- 去尝试给陌生领域的人介绍自己从事的行业。
- 去尝试给自己看不惯的人或行为说明要改变的原因。
- 去尝试给自己习惯性错误的原因列出提纲并大声读出来。
- 去尝试与之前没有发挥好的谈话对象再次进行沟通。
- 去尝试把你想法写成文章分享出去。
以上仅仅是一些常规的办法,每个人的经历与所处环境都不同,不同的方式适合不同的人。但能够准确、清晰、及时的表达出自己想说的,那未来将会是一个新天地。
题图来自: http://baby.365jia.cn/news/2013-07-09/373DD9B8EDC66D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