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们都深深爱着孩子,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同时,又因生活中的一次次轻易地否定深深的伤了孩子的心,“否定”沟通往往容易伤了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好奇心和“童心”。
一、否定沟通伤了的自信心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的要求自觉不自觉的高了,孩子达不到,父母们都很心急,急躁的时候否定的语言就出来了,如:当孩子算错了一道题,父母说:“连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算,你这是怎么了。”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从大人的否定中得出“自己不聪明”的结论,认为自己没出息,慢慢的就失去了自信心。
二、否定沟通伤了的自尊心
孩子出现了父母不期望出现的言语和行为,尤其是有外人在的时候,父母会觉得没面子,急于去纠正孩子的“问题语言和行为”,殊不知,当众教育孩子,把握不好度,往往会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如:大多数孩子玩起来就不想走,甚至是用哭闹的方式表达自己还想玩的愿望,父母一般开始还都比较有耐心,随着孩子哭声越来越大,围观的人越来越多,父母就会越来越不冷静,扯着嗓子喊:“不准哭了,你丢不丢人呀!这么多人看着你!”孩子不听,声音提高八度,手上再使点劲,总要把孩子制服了,孩子面上是被制服了,但是心也被伤透了。
三、否定沟通伤了的好奇心
父母们为了让孩子免于受到伤害,带着孩子出门去玩的时候,经常习惯性的警告孩子: “别跑远了”、“不要到处乱跑”,就连在家里对孩子也是有很多限制,怕东西倒了砸着孩子,就对孩子说“别动”,怕孩子让插座等电着,就对孩子说“别抠”等等,“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兴趣往往就这样被扼杀了。
四、否定沟通伤了的童心
在家庭中,否定的沟通多了,孩子天真烂漫的童心就被压抑了,负性的情绪慢慢积累,当孩子的感受被不断地否定时,孩子会感到困惑甚至愤怒,就容易过早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父母一开口说话,孩子本能反应就是“又要说我了”,不管父母接下来要说什么,孩子都听不进去,影响了亲子间的沟通交流。
而实际上,孩子的问题大多是发展中的问题,和孩子进行沟通时,只要父母有足够的耐心、给孩子足够的时间,注意沟通的方式,尤其是面对“不得不”说否定句的时候,通过合理的方式,传递给孩子理解和支持的信息,会让孩子获得自信和能力健康成长。
一、用肯定句来替代否定沟通
我们经常使用否定的大多数时候是可以转换成肯定句来表达相同的意思,因
为我们的习惯问题或演习上一代的教育方式,更或是满足我们自己的需要(否定的沟通更能表达你自己的情绪),而采用了否定的表达方式,像孩子前面算错题的情况,我们完全可以改成肯定的表达“XX,你做题的速度挺快的,但是,妈妈(爸爸)发现有点小问题,你再仔细检查检查!” 这样的表达即达到了“提醒孩子题算错了”的目的,又不伤害孩子的自信心。
二、用协商的方式来替代否定沟通
给孩子适应的过程,做父母的都会遇到这样的场景,对孩子爱不释手的东西,让她放下很难,玩得正在兴头上,让她停下不容易,但又必须结束,怎么办呢?这就需要和孩子“协商”来解决,首先,和孩子说明结束的原因;其次,和孩子商量结束的时间,最好,有一个缓冲的过程;第三,给孩子留有希望,这时的结束不是永久性的,而是暂时的,最后,有一定的“告别仪式”,举一个例子,孩子特别愿意做喜羊羊的车子,想结束,应该这样做:XX,现在已经很晚了,要回家了,咱们再玩5分钟好吗?时间差不多的时候,提醒孩子:XX,跟“羊羊”拜拜,说明天再来玩!当然,有时孩子特别喜欢,可能已经“拜拜”完了,还会上去再做一会,再下来“拜拜”,允许孩子有重复的行为,并说“某某,妈妈知道你还想玩、舍不得离开,我们只是现在不玩,明天还可以继续。当然,答应孩子明天继续就一定要让她玩,这样孩子在结束的时候就慢慢的适应了,乖乖的就走了,这样既不用出动“武力”,也不会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三、行为的阻止替代否定沟通
当要避免一些情况的出现时,如怕孩子抠插座电着,我们经常采取的做法是“不准动,有电,危险!”,其实,这时,语言的提醒远不及行为的阻止更有效果,“直接把孩子抱开”既能避免危险,又不会因连续的否定而伤了孩子的好奇心
四、体验式教育替代否定沟通
做父母的既想保护孩子不受任何伤害,又想孩子少走弯路,有更好的发展,最好的办法不是否定、限制,而是,让孩子去体验、去感悟、去成长。举一个生活中的常见例子,我们会经常提醒孩子可能遇到的潜在危险,比如,“别动,烫着”,像这样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孩子试试(水温合适,能让孩子感觉到烫,但又不伤害孩子),孩子就记住了,下次出现同样的情景,孩子就不会出现危险行为了,正所谓“一次体验胜过万句叮咛”。而且,孩子自己探索体验发现的“真理”远远比父母告诉他的更能发挥功效,给孩子充分的时间、空间和权利去探索发现他自己的真理,孩子们是能够自我成长。
父母的一点点改变,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从现在起开启与孩子的积极沟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