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职妈妈的话题其实已经被提到很多次。
但似乎很少有人关注到当她们摆脱全职妈妈这个身份,重新回到社会职场后,是什么样的状态。
我的一个朋友,五百强企业的资深HR。他曾经在一次酒后闲聊中就谈到过这个话题。他表示大部分企业在用工方面虽然没有性别“歧视”,但对于全职妈妈重回岗位的这种状况,很多情况下是持怀疑态度的。
“她们中的很多人虽然很努力,但表现出来的状态却是和社会很脱节。”他这样解释。
当然了,感叹之余他也非常无奈,因为这几乎是很多家庭都会遇到的现实情况。
最新一期的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显示
在0至3岁孩子的城镇女性中,有过职业中断经历的比例高达35.5%,在这其中有67.2%是因为婚后照顾孩子。除此之外,还有29.8%的人目前没有工作,在这其中的98%是因为照顾孩子。
然而,孩子长大了,妈妈们却失去了自我的成长。
一
“爸妈身体都不太好,现在请保姆一个月至少4000,哪怕把孩子送回老家小县城,也得一个月2000,我在报社一个月乱七八糟加起来虽然也有6000左右,但还算上坐车吃饭什么的,也没剩多少,这样算的话还不如回来多带孩子。
”四年前,我的一位女性好朋友从当时周围人都颇为羡慕的报社辞职,选择了回家带孩子。朋友们知道这件事之后都去劝她三思,但当她说出这段话的时候,大家也都没说什么了。
朋友其实非常优秀,年纪轻轻就从一个小记者当上了部门主管,但最终,她还是像很多同龄的女性一样,在事业和家庭面前选择了后者。后来的几年,除了在朋友圈,我们几乎很少见到她,能见到她的地方似乎只有她的朋友圈。
但即使在朋友圈,也大都看到的是她的半个肩膀和一个手臂之类的,更多的“C位”留给了孩子。
今年疫情过后的六月份,许久未联系的朋友突然给我发来微信,上来寒暄了几句就开始进入正题。
“你们单位今年还招人不?”她问。
我随意回了句:“帮谁问啊?”
她回过来一个字:“我。”
我当时有些吃惊,电话直接打了过去,详细问了之后才知道,原来疫情之后她老公的店铺因为生意萧条关了门,家庭收入锐减。这样的情况下,加上孩子今年也刚上了幼儿园,不需要那么细致地照顾了,所以,她决定出来上班。
然而,先后投递了几份简历之后,都无人问津,所以只好问问身边的同学们。
“几年没上班,我现在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适应了。”
电话的最后,她这样自我调侃道,语气和当年在报社时的意气风发已是天壤之别。实话讲,在听到她说出这番话的时候,我的心里其实并不好受,在我看来这位朋友的这几年,完全是处于“消失”的状态。无论工作、生活、哪怕是八卦,她统统消失在所有人的话题中。
她几乎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孩子,奉献给了家庭。
相同的例子其实非常多。没有国外超长产假的前提下,中国的已婚女性,在面对家庭和工作的精力分配这个问题上,都会遇到几乎同样的问题。
没有足够的精力和财力去兼顾两方,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更多的人为了亲情而选择放弃了本该属于自己的精彩。
说到底,这其实是一种“无奈的奉献”,然而最终承担伤害的还是全职妈妈们。
二
我的一位中学同学,是一位资深的全职妈妈。
去年,在送孩子去幼儿园的第二个礼拜,孩子突然对她说。妈妈,你为什么不像爸爸一样去上班呢?我已经长大了,能照顾好自己了。直到那一刻,她才发觉自己原来已经为了孩子,为了这个家默默付出了六年的时光。
今年年初,家里帮她找了一份工资不高,但不算太忙的企业文职工作。而在找工作之初,她对工作的要求仅仅是一点。
离家近,不要太忙。
在现代职场中,全职妈妈们更像是一群掉了队的大雁,曾经的她们可以飞的很高很快,但为了照顾下一代,她们选择了停下来
等到她们再次准备起飞的时候,却发现大部队已然远去。
就像名嘴张雪峰说过的一句话。已婚已育的女性最好不要工作,老板不会要你的。
看似冷酷无情的这句话背后,其实是多少现实事件的体现。当然,还有一部分人会说全职妈妈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态的缘故,在工作中缺乏“进取心”。这一点其实带有非常大偏见的。
在一份最新的《焦虑指数报告》中,全职妈妈的焦虑指数位列所有人群的第三位,可以看得出,全职妈妈们对于自我价值的一点一滴丧失,从内心深处还是非常痛苦的。
另一组数据似乎更能说明问题。权威机构的调查研究还显示,超过四分之三的全职妈妈表示愿意在孩子已经能基本自理的情况下,重回岗位。
然而,现实却是她们想回来,社会却似乎早已把她们拒之门外。
三
影星姚晨早年曾经也因为生孩子选择了一段时间的“暂别”加入了全职妈妈的阵营。然而,等到她回来之后,也发现自己的热度已经褪去。
明星尚且如此,何况普通人。
其实这种状况放在今天看来,更多的因素在于人的心态,或者说整个社会的氛围。
而要解决这些问题,也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及。但从我们每个人而言,都可以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
作为个人,在工作中能够足够耐心地接纳她们;作为集体,把更多的关爱放在她们身上;作为社会,能够给予她们足够的时间来适应。
愿每个重归职场的妈妈,都会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