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网络研修群里,研讨的是于永正老师的《草》,这节课我在于老师的教育文集里看过,而且给我的印象很深。但是由于那几天的事情多,也就没有写出书面材料,今晚一晚上旁听,再次领略于老师的课堂,让我受益匪浅。现在把研讨过程记录如下(发言人的姓名省去)。
本次的研讨针对《草》这节课的实录,主持人李丹老师设置了三个问题:
第一个研讨的话题是:于永正老师在本节课中的解词教学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谈一谈。
于老师有“原”字,让学生组词,引出原是草原,用图画形式解释“离离”茂盛的意思,于老师这一做法,让课堂词语教学充满了乐趣。
于老师的这节课针对低年级小学生,低年级学生处于感性认知和形象认知阶段,所以于老师从生活中常见的字入手,如“岁”,在生活中的广意理解中,学生渐渐迁移到古诗中来,一岁一枯荣,就是一年一次生长发芽和枯黄。
于老师的解词非常“重情趣”。如:“离离”是个较难理解的词,从字面上孩子们是无法将它和“茂盛”联系在一起的。于老师针对低年级教学的特点,巧妙运用简笔画这样形象的教学手段,既轻而易举突破这个难点,又让课堂情趣盎然。
于老师的《草》是低年级教学,于老师的解词教学都是针对低年级的学生心理和认知特点进行的。比如:给原组词,用岁说句子,用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离离等。其次,解词的目的是为了理解诗句的意思,终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第三,统编教材三年级第二单元,就是让学生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词语的意思,于老师这节课的解词教学就给了我很多启发。
于老师让学生说一说哪个意思不理解,学生一下子说了好多,于老师并不灰心,而是从“原”字入手,让学生为这个字组词,学生组了很多词语,于老师选择其中的“草原”作为突破口。于老师问学生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画了一幅草在黑板上,学生看图说话,这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学生说了很多。离离的意思渐渐水落石出。 对比我的课堂中解词教学,我喜欢用“拆字法”,比如在讲《珍珠鸟》一课时,有一个词“幽深”,我先用换词法,换成幽静?深邃?学生都要说出来这两个词的不足,幽静只说出了“静“,深邃,只显示了绿萝的深和茂密,无法体现”静“,于是我让学生分开来解释“幽深”,即为幽静又深邃。拆字法适用于高年级。低年级适合绘画和用近义词替代,用学生学过的词汇代替生疏的词汇。
于老师在解词的同时还注重引导学生积累。如:对“原”的理解,先让学生用“原”组词,然后在说出的一大堆词语中选出正确的那一个。这样不但让学生对“原”字在本文中的理解更深刻,而且无形中丰富了词汇量,可谓“解词”“积累”兼得。
于老师运用简笔画引导学生把抽象的“春风”画了出来,让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了起来。在我的课堂上由于常年教高年级,对生字词语教学指导很少。这是我的短板,以后要加强!
低年级组词是我们常用的方法。但很多时候我们容易为了组词而组词。组词一方面是积累,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理解意思。我在教《一块奶酪》一课时,有句话说:大家从四面八方走拢来了。这个拢字,在理解的时候,我就从会认字聚入手,让学生理解聚的意思,又引出了这段话,理解拢的意思,也学会了词语聚拢。
我们在自己课堂上的解词教学,一定要明白指向在哪里。方法多种,如何选择恰当的,并且能够为自己后面的教学服务,这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形式多样的识字、解词,是我们需要一直探索的。徐老师经常说:语文,就是读书、写字、习作。这些前提都是离不开对词语的理解。
低中高年级都需要,只是指向不同,目标不同,学生的认知不同,我们所选择的方法也应不同。 是的,词语理解是学生步入写作的一个重要基础,积累词汇也很重要,但苦于没有特别好的方法,目前还是让学生读读写写,重复记忆。
大家有没有总结这节课于老师共用了多少方法进行解词的?
扩词法,组词,造句,画图,联系生活、联系生活、举例子来梳理
“烧不尽”联系生活实际和下文。于老师利用组词解词(原)、利用简笔画解词(离离、枯、荣、烧不尽、吹又生等)、联系生活经验解词(岁)、创设情境理解词语(小草四季变化四幅图)、“坚强”和“顽强”对比理解
第二个话题:于老师的美术功底,人人皆知,那么,在这节课中,于老师是如何将简笔画巧妙地融入课堂的?这对你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手段运用与选择有什么启发?
这节课我读了不知道多少遍了,总是会想到怀特海《教育的目的》中的浪漫——精确——综合三阶段。于老师不知道读过这本书没,但是于老师对学生的认知以及智力发展等方面真的是太了解了。我想这就是于老师的儿童的语文观的体现吧。我现在除了上公开课,家常课都不用课件。不用课件,能让学生不觉得语文课寡然无味,是个挑战。
于老师随手一画的简笔画真的不是我所擅长的,羡慕之余,必须多加练习。犹记得我在讲解《爬山虎的脚》时,幻想自己可以在课堂上随手一画,学生一目了然,然后美术功底的欠缺,只得选择另外一种教学手段:手势体验。虽然效果也很不错,但是随手一画的简笔画,或许会更赢得学生的赏识。
理解“一岁一枯荣”时,于老师用四幅简笔画展示草一年四季的生长过程:春草图、夏草图、秋草图、冬草图,形象而鲜明;理解“荣”和“枯”,利用夏草图、和冬草图让解词变得浅显易懂;理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又利用火烧图、留根图、春生图、风吹图让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完美结合。的确是一幅画串气整个课堂。是的,所以华东师范大学的李伯棠教授说,这节课上,学生既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又得到艺术的享受。
这个导读题,我想给我们的启示是:一要提升自己,多学些才艺,平时丰富自己的生活,练练字,画个画,唱个歌,跳个舞之类的,一方面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另一方面还能在课堂上帮助我们的教学。二是要明白教学手段在课堂上运用。一方面与积累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个人的教学智慧有关。
今天我们研讨的最后一个话题是:于永正老师在这节课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的?
理解“离离”时,在画简笔画后,让学生说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通过看图说话进行语言训练;理解“岁”时,让小朋友用“岁”说一句话,融词语理解和语言训练为一体;理解“枯、荣”时,让学生观察简笔画,说说春天的草怎么样,观察的同时进行说话训练;当学生说秋天的小草时,评价“慢慢”一词用得好,引导小朋友学会更好地表达。
通过于老师的课可以看出,引导学生说话是时时处处的,自然流露出来了,学生说的稍有偏颇,老师马上又巧妙修正了过来,我在课堂上很少意识到有说话训练,最多就是用这个词说一句话,于老师的训练点真的很多,很自然。
我们还要明白为什么于老师的课堂处处注重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首先,语文课的责任就在于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的训练,于老师不是在教小学生语,而是用语文来教小学生的,这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
其次,就像雷老师所说,说话训练需要激发学生运用词语句子、生活经验、积极思考等智慧和能力,说话训练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一种智力训练。现在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说话训练应该就是这样的一种训练。
第三,对低年级学生进行说话训练,也是为之后的语言表达,写作训练作铺垫。没有语言运用能力,如何习作,如何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从我们学生现状可看出,学生的表达能力是种缺失,是不是与我们课堂上的说话训练有关呢?
也就是说于老师解词的教学是为了什么?解词与说话训与体会小草精神的教学过程,就形成了“浪漫——精确——综合”的智力训练阶段。
今晚的研讨印证了我开始谈到的“高峰对决”。深入,细致,才能看出门道,这是我要努力学习的地方。
下次的课例研讨,自己一定要提前认真看课,提前写出文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