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三、辨得名(分二科) 戌一、諦義(分二科) 亥一、第一義【又苦諦苦義、乃至道諦道義,是如是實、非不如實,是無顛倒、非是顛倒,故名為諦。】 這是下面第三科「辨得名」,前面是用譬喻辨別它的次第。這地方「辨得名」,就是為什麼叫做「諦」?苦諦、集諦、滅諦、道諦,為什麼叫做「諦」?這個苦諦是苦的意思,有苦的道理;乃至道諦有道的道理。這苦、集、滅、道這四種道理「是如是實、非不如實,是無顛倒、非是顛倒,故名為諦」,所以也要記住為什麼叫做「諦」?這上面說出個道理來。《披尋記》九三四頁:《是如是實等者:理成就性是名為如,義無虛妄是名為實,如應安立名無顛倒。》 「是如是實等者:理成就性是名為如」,苦義乃至道諦的道義「是如」,這「如」字什麼意思呢?「理成就性」,它的那個真理本來就成就了所以叫做「如」,就是有道理的所以叫做「如」。這個「如」字還有一個意思;佛說的法,佛說此是苦、此是集、此是滅、此是道,佛這樣為我們講說和苦集滅道本身的道理是一致的,所以叫做「如」;就是佛說話是真實的不說妄語,這就叫做「如」。「是實」,「義無虛妄是名為實」,那個道理沒有錯誤,不是虛妄的,是真實的;就是有道理而是真實不虛的就叫做「諦」。「如應安立名無顛倒」,這「無顛倒」這句話怎麼講呢?就是如其所應,安立這樣苦、集、滅、道的次第的名字,所以叫做「不顛倒」。如果安立的名字是錯了,那就是顛倒了。現在如其所應安立苦諦、集諦、滅諦、道諦所以沒有錯,就叫作「無顛倒」。這樣來解釋這三個名詞,一個如、一個實、一個是無顛倒。 「是無顛倒,非是顛倒,故名為諦」這樣解釋是第一義的解釋。現在「第二義」。亥二、第二義【又彼自相無有虛誑,及見彼故無倒覺轉,是故名諦。】 這又一個解釋。「又彼自相無有虛誑」,又彼苦、集、滅、道這四諦本身的情況,佛這樣的為我們開示,是沒有虛誑的,沒有欺騙我們,是真實的。「及見彼故無倒覺轉」,「及」就是另一個態度;前面說是「又彼自相無有欺誑」,就是佛這樣子開導我們苦集滅道的自相是沒有虛誑的;「及見彼故」就是聽法的人能這樣修行,修行最後成功了,就是到了初果以上;初果以上的人他見到苦諦、集諦、滅道、道諦了。「見彼故無倒覺轉」,見到苦諦、集諦、滅道、道諦的人有什麼相貌呢?是「無倒覺轉」,他就得到一種智慧,這個智慧遇見一切法的時候不會顛倒,不會有煩惱現起,不會有錯誤的思想行為現起,沒有顛倒的分別,那就是有智慧現前。「是故名諦」,所以也叫做「諦」。這又一種解釋,這是第二義解釋。 所以「諦」這個字,就是本身沒有虛誑,你這樣修行成功以後,你會成就不顛倒的智慧,那就叫做「諦」,是這樣的意思。如果你有無常觀、有無我觀,你這智慧能一直保持不變,那就是「無倒覺」。如果你在上面有常、樂、我、淨,起了貪瞋癡了,那就是「顛倒覺轉」了,就不是「諦」了。《披尋記》九三四頁:《又彼自相無有虛誑等者:世間愚夫於彼諸法覺無乖諍,名彼自相無有虛誑。又諸聖者已見諦故,如其法性證無乖諍,名見彼故無倒覺轉。此依世俗及與勝義建立差別,是故名諦。》 「又彼自相無有虛誑等者:世間愚夫於彼諸法覺無乖諍,名彼自相無有虛誑」,世間上的「愚夫」愚癡的人。「於彼諸法」,就是於苦、集、滅、道的諸法。「覺無乖諍」,聽佛說了這樣講:這是苦、這是集、這是滅、這是道,聽佛這樣宣說的時候,感覺到承認這是對的,不乖違、沒有諍論。「名彼自相無有虛誑」,這句話是這樣意思。「又諸聖者已見諦故」,就是佛教徒已經修成聖道以後的人,他已經得到了無常、無我的智慧,他見到苦集滅道四諦了。「如其法性證無乖諍」,這苦的法性,集滅道的法性,在他那個聖智上的觀察也是沒有「乖諍」的,與佛所說是一致的是相契合的,「名見彼故無倒覺轉」。「此依世俗及與勝義建立差別,是故名諦」,這依世俗來說,你聽聞佛法然後感覺到此是苦、此是集、此是滅、此是道這也叫做「諦」。修學聖道成功了的人,他用聖智來觀察的時候,也是此是苦、此是集、此是滅、此是道,是故名「諦」。 這第一段說什麼叫做「諦」,下面第二段什麼叫「聖諦」。分二科,第一科是「問」。戌二、聖諦(分二科) 亥一、問【問:何故諸諦唯名聖諦?】 「問:何故諸諦唯名聖諦?」叫作四聖諦?什麼原因這苦、集、滅、道諸諦「唯名」叫做「聖諦」?而不說叫作凡夫諦?凡諦呢?亥二、答(分二科) 天一、唯諸聖證【答:唯諸聖者於是諸諦同謂為諦,如實了知,如實觀見。一切愚夫不如實知,不如實見。是故諸諦唯名聖諦。】 回答裡面分二科,第一科「唯諸聖證」。「唯諸聖者」,唯獨是一切佛法裡邊修學聖道成功的聖人。「於是諸諦」,於是苦、集、滅、道諸諦。「同謂為諦」,他們認為這都是「諦」,他們說這是「諦」。為什麼呢?「如實了知,如實觀見」,他能真實的認識這苦、集、滅、道;真實的能觀見苦、集、滅、道。這個「如實了知」是指識說的,「如實觀見」是指智慧說的。這個「識」是心王,「智慧」是心所;心王和心所在一起,在心王來說、就是在「識」來說,叫做「知」;在智慧來說叫「觀見」,這麼解釋「如實了知,如實觀見」。 「一切愚夫不如實知,不如實見」,這些不修學聖道的人,這些愚夫,他的心意識不能「如實知」苦、集、滅、道;他的智慧也不如實能見到苦、集、滅、道的,「是故諸諦唯名聖諦」,叫作聖諦,這是一個解釋。天二、具二諦義【又於愚夫,唯由法爾說名為諦,不由覺悟。於諸聖者、俱由二種。】 這是第二科「具二諦義」。「又於愚夫」,這些沒有得聖道不修學聖道的人。「唯由法爾」,這是佛說的話自然是真實不虛的,所以叫做「諦」。「不由覺悟」,不是因為他本身覺悟了苦、集、滅、道才名為諦,因為他沒有覺悟,所以不能名為「諦」。 「於諸聖者、俱由二種」,但是對於佛教徒裡面的聖人來說,這二種都是俱足了,也是由法爾,也是由覺悟,「俱由二種」。未二、顯義(分四科) 申一、苦差別(分三科) 酉一、釋得名(分三科) 戌一、生苦【又生苦者:謂於生時發生種種身心苦受,非生自體即是其苦。為苦因緣,故名為苦。】 這是第二科「顯義」。前面是「辨相」,辨這個四諦的相貌,說完了。現在第二科是顯示四諦的義。分四科,第一科是苦的差別,分三科,第一科「釋得名」,又分三科,第一科是「生苦」。 「又生苦者:謂於生時發生種種身心苦受」,這「生苦」這個苦,「謂於生」的時候,你得到了色受想行識以後,「發生種種身心苦受」,就會在色受想行識上發生出來各式各樣的身的苦受、心的苦受,這是表示這件事,這件事實是這樣子。「非生自體即是其苦」,不是那個色受想行識本身就是苦,不是。這個生苦,說它將來它會生出來「種種身心苦受」所以叫做「生苦」,是這樣意思。「非生自體即是其苦」,不是這「生」本身就是苦,不是這個意思。「為苦因緣,故名為苦」;那什麼理由說「生」是苦呢?它為苦做因緣,能生出來苦,所以叫做苦。這是一種解釋。戌二、老苦等【廣說乃至求不得苦,謂由所求不得因緣發生種種身心苦受;非求不得、體即是苦。為苦因緣,故名為苦。】 這又和前面意思一樣。「廣說」就是老苦、病苦,「乃至求不得苦」。「謂由所求不得的因緣」,就會生出來種種的身苦受、心苦受;不是「求不得」本身就是苦,不是這個意思。這樣說,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都是這樣。「為苦因緣,故名為苦」,都是它能做苦的因緣,所以叫做苦。這樣解釋這個苦義。(2018.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