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质上说,画画并不是在把眼睛看见的画下来,而是在把眼睛看不见的画下来,是心像的呈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心像也独一无二。
几年前,在画完这幅《笛音》之后,回头去分析,我发现它之中应该混杂着小时候看过的童话故事(比如《杰克的豌豆》)、我经历过的乡村生活,记忆中的田野与河流、山峦和望过的夜空,其中夹杂着孤独和落寞的情绪,偏好的紫色,也许是内心的底色。
画这幅画的时候对于绘画技法是很懵懂的,只有一腔热情,在心像呈现的时候,赶快记录下来,记得是用铅笔画在纸上的,然后某一天想着把它搬上电脑,于是在ps里试了起来,结果它是这个样子的:
这是一个令人沮丧的初稿,整体上唯有构图是成立的。下面的背景究竟是夜幕下的高楼大厦和川行的车流还是田野里发亮的神奇灯笼,还是未知------模糊就代表着可能性。从红色的几笔来看,暗示着车的轨迹,当时应该是考虑画成城市的。后来考虑城市背景似乎并不符合自己的心意,便作出了改动。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的修改稿 。一边探索细节,一边探索明度关系,一边探索色彩。如果没有“我想把它画出来”这样的信念,是无法坚持的。因为勾出一副草图只需要有灵感和热情,而画完一幅画则需要更多,这个过程极为艰难,信念在这时候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我想起来小时候住过的村子,河流的一边是村庄,有些带着院子,河流的另一边是田野,于是将背景做了修改,为了让河流两边不至于失衡,于是在对岸添加了一些树木。既然是夜晚的场景,那么河流中会倒映月亮,波光粼粼的倒映碎片,我很喜欢这个场景。对我自己而言,这似乎还给人“月映万川”的联想。
继续修改,夜晚的村庄会有很多灯光从其间亮起,紫色的底色与黄色的灯光是补色关系,它们放在一起形成对比-----当时我对颜色的理解到此为止,所以叶子上才出现了如此诡异的颜色。其实不同色相的融合一体与协调既可以通过明度也可以通过纯度来达成,而总体画面的明度构成与层次才是决定性的------当时的自己显然不明白这些。
这又是一段时间之后的修改版本,这个步骤显然是针对明度关系做了修正,不但降低了近景叶片的明度,而且降低了色彩的饱和度,所以各种色彩不那么扎眼了,然而画面整体灰暗无趣,天空的渐变色显得过于机械。
这个阶段对色彩做出修改。天空,大地主体以蓝紫色系渐变铺画。屋顶对于黄色系的引入是此时的灵感,与月、女孩的衣服形成呼应,没有这一步,画面的色彩结构是不完善的。另外叶片也是各种色相乱入,但是因为纯度和明度关系的接近,并没有散掉。到这一步,已经可以看到画面差不多可以成立了,只是细节尚不完善。
对形做出了整理,把比较乱的关系收拾得稍微干净了一点。同时整体明度作了调整,以便更好地呈现出夜晚的氛围。记得为了让云不像贴纸,调整了很多次。
这样子大致就算画完了。整个过程就像是在一个黑岩洞里探索,压根就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走。不管效果怎么样,画完了自己还是很开心的。
相对于主流的那种“构图---结构勾线---大明度---大色彩---细化”的标准流程而言,这个绘画过程是相当非主流和随意的,时间跨度也很大,画一阵搁一阵,磕磕绊绊地完成了。虽然中间有了意外的趣味,但代价就是低效率,只能说这两者不可得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