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谈论社交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什么样的产品能够吸引用户产生高质量的内容?
定位
每一款产品在用户心中都有一个定位,用户心中的定位可能跟产品经理的定位是不同的。比如在很多用户心中nice是一个很潮的图片社交应用,他们在上面关注最潮流的东西,有些人将它定位为通过标签找相同兴趣点的用户的产品,至于产品经理是如何定位的那就不知道了。最初的知乎用户都认为知乎是一个讨论互联网的地方,到现在这块仍然是知乎吸引新用户的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当然了,在很多人看来,知乎就是一个高逼格的问答社区,目前在知乎上也有很多人在讨论电影,音乐,旅行之类的。
有人说,产品的设计者将其定位成什么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用户将它定位成什么样子。花瓣网最初定位在中国的Pinterest,但是它的设计、功能以及社区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设计师群体。在一些做设计的朋友看来,花瓣是一个采集收藏好的设计的一个工具;而有些朋友觉得花瓣是用来跟设计师朋友互相交流,互换设计资源的产品。
当我们在谈论社交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谈论产品的功能以及氛围。产品的氛围以及用户对于产品的定位,一来需要靠产品的功能来实现,二来需要产品运营者悉心运营。LOFTER的氛围是文艺,Instagram的氛围是高大上。用户心中的产品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产品的整体大氛围以及使用场景。
互动
对于社交类产品,互动跟互动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很难说社交是一种需求,它更是人性中的一种东西,即使是性格内向的人也会渴望与人交流,只是担心得不到别人认可。但是在社交网络中,几乎每一个人都会扮演着另一种角色。在无秘上面,大家在吐槽自己的情感经历,或者是工作生活学习经历。而他的好友可以跟他评论互动,有谁不喜欢这种被人关心的感觉呢?
记得我的一个朋友说,他是新浪微博第一批用户,在最早期,喜欢旅行的人们都喜欢用新浪微博,很多人在微博上直播自己的旅行经历,甚至有人会在大半夜上厕所的过程中与好友互动,虽然并不认识,虽然相隔千里,但是因为有了微博这样的平台,让大家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有谁不喜欢这种感觉呢?
点赞,评论,转发,弹幕,关注等各种有趣的互动方式,有了这些之后,用户才会更加喜欢产生内容,要不然用户产生的内容没有人关心,他也就没有动力继续生产内容了。我们在用百度知道的时候,其他用户采纳了我们的问题,我们就会奖励金币,而如果提问问题的用户悬赏了金币,我们会得到更多的金币。平台用这样的方式来鼓励用户来产生回答。贴吧采取的鼓励方式是提升用户的经验值。而知乎之类的产品,会让你的主页上面显示你获得了多少个赞,有多少人关注你,这样的方式能够对用户产生内容带来一定的鼓励作用。
简单
产品在操作中简单一些会比较好,毕竟,过于复杂的东西用起来不方便,制作内容的成本太高,就像博客时代,用博客的人不多,但是到了微博时代,用户井喷式发展。比如我喜欢用简书,也是因为简书简单好用,操作起来非常容易,尤其是简单简洁的在线文字编辑器。
简单指的是交互简单,制作简单,设计简单。播客时代大家要上传一部视频可麻烦了,需要一部专业的摄像机,所以我们看到YouTube成了一个内容平台而没有太多的社交属性。Instagram的用户只要简单操作就可以生成高质量的,高逼格的照片,所以才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喜欢晒生活的人去使用。
丰富
内容更加丰富,图片要比文字能够呈现更多的内容,而有了声音之后,图片也会显得更加的生动,当然了最生动的可能就是视频吧。4G时代,网速更快了,而且用户制作视频图片的成本更低了,在空间博客与播客的时代,制作图片视频的成本非常的高。那么有了硬件支持与用户社交习惯之后,社交方向将会向着更加丰富的方向发展。
更加有趣的产品在不断诞生,比如图片加标签,图片加声音,图片加弹幕,图片加贴纸。图片形成视频,小视频社区。在表现形式上面以及展示的内容方面正在不断的变丰富。
为什么你喜欢用美拍呢?因为美拍上面能够看到自己的好友上传的很有意思的内容,因为你可以将你的生活用一种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来表现出来。
直观
直观的表现方式,是用户更喜欢的。比如pinterest,瀑布流的方式可以直观的将用户喜欢的内容展示出来,完全不需要点开来看。nice的标签贴纸,都是更直观更丰富的表现方式。但是啪啪这种应用,需要点开才能够听到用户在相册上上传的声音,就不够直观了。
当我第一次参与微视公测的时候,我那时候认为这种社交方式将会成为未来的一个重要方向,甚至会颠覆原有的社交,因为它的内容更加的丰富。但是因为视频这种东西不能够直观的展示它的内容,而且微视一开始并没有降低用户的制作成本,视频的渲染效果也不是非常好,然后到现在就死掉了。
一个能够满足用户真实社会情感的社交产品,能够真正有情感有温度,让这款产品带来的价值让它的目标用户认可,设计上符合目标群体定位,氛围上能够让用户置身其中,或许我们最需要的是这样的社交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