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提高情商,这个技巧可以多多练习


几年前,跟一个朋友聊天,她跟我提到她的一个同事,男生,经常跟她抱怨说自己找不到女朋友。

接着朋友就八卦起了他的为人,原来这个同事平时情绪就不太好,生气起来特别暴躁。

“就因为他那脾气,那天还跟老板吵起来,吓死我们了。”

“事后反悔得要死,说他实在是控制不住自己。唉,可惜反悔也没用,事情都已经发生了。"

“人要是管不住自己的情绪,真是上哪都得吃亏。”


这种场景生活中也并不少见,甚至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常因为情绪一上来,就做出各种让自己后悔不已的事情。


可是,为什么我们总是管不住自己的情绪呢?


其实,情绪管理属于情商的范畴,而关于情商,丹尼尔.戈尔曼认为,情绪智商的核心是了解自己,只有认识了自己,才能管理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真正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



我们该如何认识自己


我们都听过苏格拉底的那句“认识自己”,可是却没有几个人知道该怎么做才能真正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生活中,我们常常有一种身处迷雾的感觉,对自己的行为方式以及情绪想法什么的完全是一脸迷茫,根本看不懂。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经常苦于不知道该如何认识自己。


然而,随着心理学学科的衍生和发展,心理学家们终于找到了可供人们认识自己的最基本工具。


那就是,自我观察。


但是,自我观察,到底观察的是什么呢?


自我观察,就是要观察我们自己,比如观察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行为,以及我们的想法等等。

我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观察,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通过分析自己的行为模式,我们可以有效地制定计划,帮助我们实现行为改变的目标。


而我们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观察,则能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想法,明确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以此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如果我们能对自己的情绪进行很好的观察,便能帮助我们理解自己的情绪,然后进行相应的管理和控制,最后帮助我们处理好自己与自己,以及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因此,自我观察,帮我们打开了一扇门。


通过这扇门,我们便可以走向一条认识自己的道路。

观察自己,理解情绪


可是,我们应该如何来观察自己的情绪呢?


情绪,最简单的定义就是,我们内心的感受。


虽然是内心的感受,但它却常常表现在我们的外在身体反应上,包括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等等。


比如,


当我们感到高兴的时候,脸上会挂起笑容,身体会感到放松,说话的时候语调还会上扬。


不开心的时候,我们会垂头丧气,身体无力,甚至伤心过度的时候还会掉眼泪。


生气的时候,我们会皱眉,或者怒视,面红耳赤,说话的时候大吼大叫,身体还有可能会出汗。


感到焦虑或者恐惧的时候,不同的人可能会体验到不同的身体变化,比如胃疼,恶心,疲倦,呼吸急促或上不来气,心跳加速,出汗,身体发抖,肌肉紧张等等。

所有的这些情绪都会在我们的身上自然流露出来,一不小心还会被细心观察的人窥见。


有时候这些情绪还会转变成一种能量,传染给别人,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正能量和负能量。


正面的情绪会传递正能量,所以一般不会给我们带来什么不良后果,反而有时候还有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好运。比如,我们常说的,爱笑的人运气都不会差,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负面情绪就不一样了,控制不好,就会自动地引发我们后续的一些不理智行为,就像上面讲到的那个同事的经历,以及很多父母看到孩子犯错,就忍不住伸手去打孩子等等,这样的例子生活中比比皆是。


虽然我们总是事后后悔不已,但是,追究起来,就认为是自己控制不住情绪,所以一切都是情绪的错。


最后只好认命,以为自己就只能这样了。

其实不然。


由于在这个过程,情绪来得太快,你的自动播放行为(比如打孩子)跟得太紧,所以才会给你造成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假象。


在事情发生的时候,如果你能及时地停下来,观察自己,你就会对自己的身体反应敏感起来。


这个时候,你就有可能发现自己紧蹙的双眉,或者是身体的无力,又或者心跳在加速。


比如,在你发火的时候,如果你能及时进行自我观察,你就能意识到情绪的存在。


此时,如果你不加以干预,你自然就在允许那些让你后悔且控制不住的行为继续发生。


可如果这时候你及时采取干预策略,在留意到一些身体上的信号时,就立刻走出门,散个步。


这样,你就为自己争取到了足够的时间,让自己冷静下来。


这个时候,理智的你,还会允许自己做出那些让自己后悔的事情吗?


找到觉知,回归当下


其实,自我观察,就像舞台上那道光一样,照亮你想看到的地方,而那道光便是你的注意力。


因而,当你决定观察某个事物时,你的注意力也会随之而转移到这个事物上。


因此,自我观察,便是把注意力转移到你自己身上。


此刻,如果你静静地观察自己,停止胡思乱想,只是慢慢地感受自己身体上的变化,感受能量在你身体上的流动。


当你这么做时,注意力便会给你提供能量,帮你回归理智,找到觉知。


最后,回归当下,活在当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