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岁半的宝宝还不会走路,只因爸妈少做一件事!


大部分的宝宝在12-14个月学会走路,也有少部分12个月之前就会走了,但是绝大部分都能在18个月自行走路。

楼下开早餐店的小夫妻最近很焦急,因为他们的小女儿马上一岁半了还瘦瘦小小不怎么会走路,而同龄的宝宝有的都快小跑了。他们每天四点就起床忙去了,两个女儿都是给奶奶照顾的,奶奶六十了,体力有限,还要照顾五岁的大宝起床穿衣吃饭上学,还要做家务,所以大部分时间都是用背带背着小宝的,宝宝没有得到足够的锻炼,导致快一岁半了还不能独自行走,医生告诉他们一个词叫肌肉发育敏感期。

肌肉发育敏感期是指婴幼儿身体大小肌肉群发育的一个高峰期。大肌肉(颈部、躯干、手臂和大腿)发育敏感期在1-2岁;小肌肉(手、脚、肩、小臂、小腿、腹肌)发育敏感期在1.5-3岁。坐立行走跑跳翻滚拿扔投掷等等动作,都要依靠肌肉群的共同协调来完成,这些身体的活动和运动,反过来又能够刺激宝宝智力的发展和对环境的认识,两者相辅相成。抓住敏感期,在敏感期内给宝宝足够的锻炼刺激,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在肌肉敏感期内,家长应该如何锻炼宝宝呢?

1.爬行训练:

(1-2岁宝宝)爬轮胎,爬滑滑梯,爬台阶。

(3-4岁宝宝)爬高高,但要在有保护措施的地方进行,比如草皮或者沙土坑。


2.站立训练:(1-2岁宝宝)

玩桌上的玩具,拉着扶手自己站起来;单脚站立,开始单脚站立


3.行走训练:

(1-2岁宝宝)

推、拉、拖着玩具走 ;弯腰捡东西;带着玩具散步,当宝宝不愿意下地的时候,可以用玩具吸引他;走平衡木,沿台阶走;追泡泡,小宝宝特别喜欢泡泡。

(2-3岁宝宝)

上下楼梯;跨上积木;踮起脚走路;沿直线走;在两条线之间走


4.跳跃训练:

(1-2岁宝宝)从凳子上跳下来---开始跳;跳得高---开始原地跳;上下斜坡---走、跑、跳

(2-3岁宝宝)原地双脚跳起拍吊球,双脚小兔子跳,袋鼠跳等等。


5.跑的训练:2-3岁宝宝,可以在开放的、有草坪的地方进行


6.滚的训练:滚来滚去,尽情的滚7.投掷训练:扔沙包,扔小皮球等等



影响宝宝行走的不利因素

1.衣服穿的过多过厚

2.很少有机会在地上活动

3.体重过重,超出同龄婴儿

4.发育不良,肌肉骨骼不足

5.害怕不肯学步

6.着迷于各种手部动作

7.缺乏兴趣,无法扶走

8.久坐婴儿车、学步车


运动训练原则:

1.自愿,尊重宝宝的意愿,不要强迫宝宝走路;

2.引导,当宝宝害怕的时候,要用玩具或者妈妈蹲在前面引导他;

3.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看到别人家一样大的宝宝都能走了自己就着急了,慢慢来。

4.适度,运动量不可一下子过大,否则宝宝容易机体受损。

5.安全,在对孩子进行基本动作训练时,原则上要在有地板的室内或有沙土的平地上或有草坪的地方进行锻炼,以降低地面对幼儿机体的反作用力。因为幼儿期的下肢与脚部落地时的自我减震能力尚未完全形成,如果在水泥地上或柏油路面上进行锻炼时,一定要求孩子穿软底鞋,以减轻硬度高的地面的反震力对孩子肢体和肌肉群的损伤。据专家测算,在孩子跳跃落地时,水泥地面对孩子的反作用力是孩子身体重量的八倍。这种反作用力极容易导致孩子的损伤。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运动,运动会产生创造性的能量,可以促进孩子和环境之间的交流和接触,可以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作用于环境,从而完成自己对世界的认知,使孩子的身体和心理都更完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