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猫还是狗?
狗可爱,活泼,憨厚,忠诚。
猫也可爱,懒散,孤傲,任性。
在日本文化中——无论现实还是“二次元”里,这两种动物都是大受欢迎的存在。狗自“绳文犬”时代以来就作为重要的一员广泛出现在日本人的社会生活中,被驯化的历史有上千年之久。如今提到可爱的狗狗,很多人都会想到极具代表性的日本秋田犬和柴犬,还有家喻户晓的“忠犬八公”的故事等;至于猫的人气,现实中岛国几乎全民撸猫,各种猫咖、猫市、猫岛的特色文化层出不穷。到了虚拟世界里,除去动漫中大量的宠物猫和猫娘的人气角色,像哆啦a梦、Hello kitty这些世界知名的经典IP也都是猫的形象。
但是今天要说的主角并不是猫或狗。
还有一种生灵,仿佛是结合了这二者的独特存在,长相酷似猫,但其实是犬科动物。而它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也远高于被爱护的宠物,成为了神明的象征,乃至一种文化符号。
狐狸。
谈及日本的狐妖传说,得先说回到中国的狐狸文化起源。最早的时候《山海经》中有云——“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这就是日本以及东亚等国所谓九尾妖狐形象的起源。在当时的中原文化里,狐狸形象并未被定型为简单的神圣或邪恶。《南山经》里说“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既然吃人,显然是可怕的凶兽了。但是在夏王朝的传说里,大禹王的妻子涂山氏,却被赋予了狐狸的身份(这也是国漫《狐妖小红娘》里涂山族人的设定来源)。
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证也。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痝痝。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明矣哉!”
—— 《吴越春秋·越王无馀外传》
作为华夏领袖的配偶,此时的狐仙显然是正面形象,这个传说开创的只是“狐狸能够变化成人”这一中性的设定。但大禹与涂山氏的故事仅仅存留在了这段远古时期,而随后就诞生了一个完全相反的狐狸形象,她的知名度要远胜涂山氏,并最终在很大程度上定型了“狐狸精”的妖魅概念——妲己。
妲己与纣王的故事家喻户晓,她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狐狸精”形象。很多人可能都知道,日本许多游戏动漫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九尾妖狐玉藻前,她的故事正是套用了来自中国的狐狸精妲己转世的设定。说是纣王被推翻之后,妖狐就跑到了印度,化身为摩竭佗国斑足太子的王妃华阳天,然后就把摩竭佗国也给祸害了;于是狐狸就又逃到了日本,摇身一变成了玉藻前,继续迷惑鸟羽天皇。不过,从角色创作的时间线上来看,妲己是狐狸精的设定来自于后世的《封神榜》,而印度传说和日本神话里的故事更是跨越了国界,因此这种“世界观联动”的创作其实也是后来才逐渐演化而成的。
实际上,狐狸精的形象并不是从固定的某一个角色上诞生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在中国,从最早的涂山氏与祥瑞圣兽的概念开始,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狐狸都是正面的神兽形象。即便是妲己,在最初的形象和评价也远没有那么负面,更加不存在狐狸精化身或者附身的设定。但是后来随着志怪小说的兴起,慢慢就从涂山氏的传说进化出了大量狐狸化作人形嫁为普通人妇的故事,进而诞生了狐狸精勾引男人的传说。《搜神记》里甚至直言——“ 狐者,先古之淫妇”。而恰恰是这段时期,鉴真东渡,汉唐盛世,日本对于中华文明的交流与学习达到了顶峰。于是,这类更加刺激、更吸引人的狐狸精传说也顺理成章地跟着来到了日本。
自那以后,在日本本土的《扶桑略记》、《日本灵异记》等读物中,都开始陆续载有类似的故事。如男子遇上美貌的女性并与之生活,直到很久之后因为遇上识破身份的狗或高僧,才明白自己的妻子是狐狸所化。《善家秘记抄》中讲一个男人失踪了十几天,家人苦寻不见,最后无奈向菩萨祈祷,才终于发现男人原来就躺在自家屋子的地板底下。问及男人的遭遇,他说自己遇上了一位公主,并与其成家,幸福地生活了十多年。直到有一天遇上了一位手持法杖的僧人,公主和家臣仓皇逃窜,自己如梦初醒,才发现躺在自家仓库里,所谓大梦十三年也只不过是昏迷了十三日。家人们于是赶忙去将仓库拆毁,果然从中逃出了好几只狐狸,原来男人正是被狐狸的法术所蒙蔽。
这样的故事很容易让人想起我们的《南柯一梦》之类的成语故事,只是其中魅惑男主人公的必定是狐狸化身。《日本灵异记》的美浓国篇讲到,一位男子在荒野中遇上一位美女,将其娶回家中,不料家里的狗总是对着妻子狂吠不已,直到一天狗挣脱绳索向其扑去,妻子顿时化为狐狸本相逃上了屋顶。男子虽然震惊,但已与其相爱并诞下子嗣,于是对妻子说道,即便你是畜生我也不离不弃,快回来吧。男子呼唤妻子回来的方言“きつね(kitsune)”,据传正是狐狸这个词发音的由来。大多数这些寓言的主角都是平民,而本就传奇的人物如玉藻前,作为妲己的对应就被安上了迷惑鸟羽天皇的设定。无论中国还是日本,这一段时期狐狸精形象的设定,是与当时封建社会女性地位与附庸关系相吻合的。下到不守妇道破坏家庭,上至红颜祸水颠覆江山,狐狸精以狡猾、魅惑、邪恶的设定成为了反派的代表。
但这只是在爱情故事中出现的狐狸精形象,而狐狸本身,却并没有局限于描述男女关系的主题。在另外的传说里,它成为了截然不同的面孔。要知道,作为一种动物,狐狸本来就存在于日本,渡海而来的是那些人们创造的故事。而有一样事物,却是真真切切地同样从中土传来,并深刻影响了日本之后数千年的社会文化。
稻米。
水稻从中国传入日本的路线至今未有定论,但时间之久远最早可以追溯到绳文时代晚期。稻作文化因此成为了日本弥生文化的重要标志,千百年来,稻米在所有农作物中一直拥有着崇高的地位。日本民间传说中“狐狸偷穗”的故事,就是指狐狸从中国偷来了一根稻穗,把水稻这种天赐的优良作物带到了日本,让人们拥有了最完美的主食。
而在古日语中,狐狸(けつ)刚好与“御馔津神”(みけつのかみ)的读音一致,久而久之稻荷神也就被叫做“三狐狸神”。不过,狐狸与丰收之神的绑定并不是简单地来自于一个谐音梗的巧合。从很久以前开始,狐狸就广泛出没于日本的田间地头,日本人崇拜神明,尤其喜好找寻一个具象化的化身。当水稻成为最重要的主食被广泛种植的时期,人们迫切需要找到一种灵兽来寄托守护田地、保佑丰收的念想。于是具备一定野性但对人类又没有那么大威胁,会捕食田鼠,在客观上间接保护了庄稼的狐狸就成为了最佳的选择。再后来,随着稻荷信仰的扩张与流行,并且与佛教文化中的诸如荼吉尼天等形象的融合,狐狸正式成为了神明的象征。除了保佑丰收,狐狸形象的稻荷神使还作为工业神、商业神、房屋守护之神、及福德开运的万能之神。时至今日,在日本全国数万座稻荷神社的门口,都可以看到坐镇两侧的狐狸雕像,以及如面具、神符、扇子之类的大量狐狸周边产品。
至此,狐狸正式兼具了两种形象,一为祸乱人间的妖魅之物,一为保佑丰收的自然之神。这看似很矛盾,实则正好体现了狐狸的特征。为什么不是与人类更为亲近的猫或者狗呢?在宠物里面,猫以独立著称,除了卖萌之外,偶尔表现出的冷漠与孤傲是其独特魅力所在。但猫毕竟身形弱小,战斗力不足,缺少了狗那样可靠的“安全感”。虽然足够个性,却无法成为实力强大的守护者;而狗正好相反,作为人类最好的朋友,狗的忠诚与老实无可挑剔,但因为被驯化的程度太高,太过听话,使得狗狗已经彻底融入了人类社会,无法再被剥离成自然界的代表。
那么,缺少的正是一点恰到好处的野性。
不能过头,猫野化成虎,狗野化成狼。虎狼之辈,凶恶猛兽,显然不适合神使的身份。但综合一下,自然界还有这样一种生灵,既能狐媚可爱,亦可龇牙凛冽;比不上虎狼之凶悍,也绝非猫狗之驯良。狐狸从来没有成为过人类的宠物,其恰到好处的体型也不足以成为人类的公敌,因此它就成为了一个可以被完美两面诠释的存在。狐狸身上类似猫狗的“萌系属性”特征中和了凶悍之气,让它无论是真实外表还是虚拟形象都能表现得十分可爱,这种可爱是非常为人们所受用的。而在可爱之外,狐狸还兼具象征成人欲望与自然野性的娇媚和桀骜,这才是作为自然崇拜物的底气所在。
不过,即便是在“万物皆可萌”的日本,在严肃的宗教场合与文化诠释时,狐狸的官方形象却很少被设计成可爱无害的造型,甚至很多时候都显得吓人。这种刻意保留的属性暴露了人们对于狐狸的警惕与敬畏,它并不是以一个可爱的神灵形象出现的,而是神秘且有距离感的神兽。于是看起来诡异的狐狸面具往往出现在热闹的丰收、祭祀场合,人们穿着浴衣带着狐狸面具逛庙会、吃着传说中狐狸最喜欢的油炸豆腐(きつね)、在狐狸绘马上画下可爱的表情……用人间烟火气的温情来化解这种可怖的神秘感。
于是,最终日本人对于狐狸的态度同时混杂了崇拜与敬畏,既一厢情愿地希冀其保佑农作,带来丰收;又想要保持距离感,永远不会将其当成猫或狗那样的“自己人”,担心遇上狐媚化身,被勾引而神隐。在黑泽明的经典之作《梦》中,第一个故事就是“我”偷窥“狐狸娶亲”。日本民间传说,太阳雨天,狐狸嫁女,务需回避,万万不可亵观。母亲吓唬小男孩要以死谢罪,但他并不害怕,最终还是追进了那彩虹尽头的深谷。狐狸身上的这层神秘本就是人类为其赋予的,而好奇又是人类永恒的天性——在这避不可免的矛盾之下,人们会永远不停地去对狐狸进行猜测与想象。或许正因如此,狐狸作为一种日本社会里的重要文化符号,其形象才变得如此复杂而丰满起来。
狐精祸人,狐仙佑人。仔细一想,饮食男女,食色性也——日本文化中狐狸以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出现的场合,正是人类最原始的欲望与需求的表达,男女情爱,饮食繁衍。当第一次见到这只冷傲的生灵从雾霭中缓缓走出来的时候,人们自那一天起就被其矛盾的气质所深深吸引。灵动的猫耳与蓬松的狗尾,修长的身形与步履却散发出二者从不具备的野性。眯缝着的眼睛象征腹黑?狡猾?妖魅?抑或其实仅仅是恬然的温柔?……人们从来就不知道,于是才有了猜测与想象。那双看不清楚神态的眼睛背后,可能勾引过千万个大好男儿的魂魄,可能守护过无数顷良田作物的丰收——
又或许,它从来都没有做过任何事情。
绥绥白狐,九尾痝痝,这生灵仅仅只是一直冷静地注视着人类,一眼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