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总有许多天才,令我们望尘莫及,然而至圣的孔子却告诉我们:
《论语》 述而篇 第七 第二十章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说:我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我是好学古人传下来的学问真理,对古人所传述的道,我是心切而且能善巧的求解。
其实孔子是生而知之者,此处谦虚不敢居。且恐学者自恃聪质,将懈怠学习,故说自己是学而知之,以勉励后学。
什么是生而知之?一个人天生就能知道一些事理,这个人往往让人羡慕。
历朝历代都有许多广为人知的神童。比如战国时期甘罗,十二岁为秦相吕不韦的宾客。汉朝也有神童的选拔制度,《三字经》中提到:“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另外如《儿世说》《幼童传》《世说新语》《太平广记》等书,都记载着大量神童的故事。
时至今日,我们也能看到不少天才儿童,可以在某方面的才艺有特殊的表现,例如音乐、美术、程序开发等。
索瑞安托,6岁写CODE,开发自己的网站,9岁开发APP,不到一年开发五款应用程序,10岁见到苹果总裁。
巴喀什,5岁写程序,9岁推出APP,12岁进入IBM人工智能平台,成为最年轻的程序设计师。
孔子也是一位生而知之的人,六岁就能带领小朋友们一同进行祭礼的游戏,至十九岁成家生子时,已经以礼闻名全国,鲁昭公特派子家羁大夫致赠鲤鱼祝贺,所以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论语》述而篇中孔子自己说道:“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当时孔子周游列国在宋国遭遇司马桓魋砍倒了孔子与弟子们演习礼仪所在的大树,并且追杀孔子,孔子自信地说,上天授予我天生通达的智慧,桓魋又能奈我何?
具有这般与生俱来的智慧,孔子是不是非常自满,而什么都不必学呢?不,他表现的是谦虚,而且是更加勤学、有方向目标的学、快速的学,就是本章中:“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好古,就是喜好古道。依循古圣先贤的经典、典故,学习古人的智慧,主动去钻研,当中有许多的快乐,因为把道理弄明白,是人生最快乐的一件事情!
敏,疾速也。就像猎豹调动全身每一寸肌肉,每一个细胞,用尽全力去捕获猎物。对于学习他有这样的形象,所以牛皮绳串起来的竹简《易经》,孔子可以因为翻阅而磨断三次。
求之,所求的是好老师,好同学,好的经本、所有能够帮助学习的资源。
原来天生聪明或者具有智慧,也没有其他成功的方法,他们仍然要学,要好学,要勤学!而天生平凡的我们,又怎么可以懈怠呢?
我们或许会问,为何有人生而知之,而有人必须学而知之,甚至困而学之?《易经‧坤卦‧文言》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中庸》也说:“ 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世间一切事物没有偶然,透过勤劳地积累学问,积累善行,就可以体会天生德的由来。
北宋王安石的《伤仲永》,深刻地说明了即便是天才,不学也终沦落为平庸之才,人生不怕输在起跑点,但就怕停下了迈向终点的学习脚步,这是学习本章《论语》,应该要有的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