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简史》看完了,最开始看《人类简史》的推崇慢慢褪去,粗略的一想,《未来简史》对我最有启发的部分,依然是虚拟概念对人类的影响,在《未来简史》里继续重复让我感觉挺失望的,也让我怀疑曾经让我折服的这个观念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是事实:虚拟概念(神、国家、公司、信用、一般等价物的钱)团结了人类,使人与人之间的紧密连接由150的上限增长到了整个地球,从而打败了捕食者、竞争者、自然环境,创造了人类如今的文明世界。仔细想想,我觉得起作用的归根结底是组织,是组织结构,我想,在人类种群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组织结构也许是可以自然而然产生出来(当然,现在觉得自然而然的很多东西,其实是不可思议的伟大发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之前,我想,螃蟹不能吃才是天经地义吧),而促使人类种群数量的增加的,当然是生活资料的增长,比如,农业!所以,不是什么宗教改变了人类,是剩余价值、等级社会、弱肉强食促使了组织结构的出现,从而,“团结”了更多的资源和力量,从而,有了今天......
《未来简史》火了的时候,只在喜马拉雅听了别人概括性的笔记,并没有多大兴趣想去读,可能,觉得说的都是太遥远的东西吧。在我的垃圾过滤算法里,惊人之语是无价值的代名词,这样题目的文章是会被我忽略的,当然,在传播上,越让人耳目一新的手法越能引起别人的注意和兴趣,可是,在知识传承上,从大的方面说,几乎没有什么东西是完全否定前人的积累,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标题党们往往没有真内涵,这不是有没有知识的问题,这也不是传播问题,这是一个人的品味。《未来简史》最惊人耸闻的应该是人工只能全面接管人类的预想了。我喜欢的科幻作品里,无论是刘慈欣的《三体》,阿西莫夫的《基地》,都还是人的世界,《未来简史》的步子,迈的有点大(葛优说了,步子大了,容易扯着淡,扯不扯淡不重要,重要的是扯太遥远的未来不准确也没必要)。所以,阴暗点想,耸人听闻,也是很多写书人的套路了吧?!语不惊人死不休,没有人不喜欢,但前提是你要靠谱。
很早就不喜欢郎咸平的讲演,倒不是不喜欢演讲为生的人,对于合法的谋生手段,我都觉得无可厚非,自食其力是一个人独立自由和负责任的基本要求,也可以说是美德,但同样是提供服务,有的人是投其所好和人云亦云,不过一口饭而已,不过几张花花纸而已,也有的人是表达自己,提供并享受自己认可的信念,热爱,所以孜孜不倦,专业,所以精益求精。对于后者,谋生从而就不仅仅是工作,简直就是艺术,他们提供的东西,才是自己真正相信从而更有可能是正确的,而我觉得郎咸平属于前者,凯文凯利属于前者,王小波、连岳、刘瑜、陈丹青属于后者。
我觉得我在《未来简史》中不止一个地方看到了一点凯文凯利的影子。这甚至影响了我对《人类简史》的优劣判断:我是不是太容易被蛊惑了?
在石器时代,人类平均每天能获取4000卡路里的热量,其中除了食品之外,还包括准备工具、衣服、艺术和营火所需的能量。而今天,美国人平均每天使用22.8万卡路里的热量,除了填饱自己的胃,还要供给自己的汽车、计算机、冰箱、电视所需。33 这么看来,美国人平均使用的能量足足是石器时代狩猎采集者的近60倍。但美国人真的比以前快乐60倍吗?这种美好的想法,可能只是一厢情愿。
注: 以前,你是个小屁孩,能玩尿泥就已经很快乐了,现在,你有Xbox,有Amazon Alex,你愿意回去玩尿泥吗?那又省钱又回归自然。也许,你嫁了个村里能干的好丈夫,就是妯娌关系不好,但也不会动刀动枪动暗杀、批斗、打老虎什么的,你愿意放弃人民歌唱家的身份去被幸福吗?
在1016年,想预测欧洲在1050年的样子可以说相对容易。
在今天,我们却全然不知欧洲在2050年会是什么样子。
注: 我一直反对这种说法,作者似乎在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预测能力反而下降了。这在我,就是反智!然而,我不想轴,不想总做个刺头,做个说反话的家伙……让我尽量合理化对方的意图,一如我提倡的那样:说人类预测能力降低,是我附加给作者的潜台词,是我自己的推论,作者只是省略了推理过程,直接说出了结果,而且,是符合现实状况的结果:时代发展了,预测能力提高了,然而可能性指数增长了,计算量也水涨船高,反而更预测不了了……我的意思是说,作者不指明人类的预测能力其实是提高了可能只是无意错失,不是刻意误导,在更复杂的现实情况下,然并卵!!既然,人家最后的那句说的没错,何必轴呢,开开心心的读本书,不轴,会要命啊?!
我们都会觉得自己所处的现实是理所当然的,认为这一切纯属自然、不可避免、无法改变。但我们忘了世界是由一连串的意外事件所创造的,历史不仅塑造了我们的科技、政治和社会,也塑造了我们的思想、恐惧和梦想。
注: 这是一段我很喜欢的话,先表明喜欢,再扯开去:总觉得这本展望未来的书不应该是history,以为是中文翻译为了搭上“简史”的东风而硬造的书名,然而,封面是赫然a history of 的字样,不是possibility 不是timeline,imagination,是history,这在一个自大的作家身上,无可厚非,一个自称通透开放的人,这么说,总是有瑕疵的感觉,也许,这样的瑕疵多了,我就会把作者归入kk一族。
正如猎人和农民各有自己的神话,研发人员其实也有一套他们相信的神话。他们最有名的神话其实就是无耻地抄袭了知识树和伊甸园的传说,只是把地点搬到英格兰林肯郡的伍尔索普庄园(Woolsthorpe Manor)。根据这个神话,有个牛顿坐在一棵苹果树下,而一颗成熟的苹果就这么掉在他头上。
注: 记得罗永浩转述过不知道谁的一句话:在一个嫖客的眼界里,天下的女人无非都是出来卖的,价格不同而已……哪怕,牛顿因为被苹果砸从而思考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不是真的,如此说科学也是跟宗教半斤八两的东西就涉嫌无耻了
图灵测试其实就是复制了每个同性恋男子在1950年英国必须通过的日常测试:你能装成一个异性恋吗?图灵从自己的个人经验就知道,你究竟是谁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别人对你的看法。而根据图灵的看法,未来的计算机就像20世纪50年代的男同性恋者,计算机究竟有没有意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类会怎么想。
注: 这段文字让我更加怀疑作者的学术性
我已一再强调,人工智能目前绝无法做到与人类匹敌。但对大多数的现代工作来说,99%的人类特性及能力都是多余的。人工智能要把人类挤出就业市场,只要在特定行业需要的特定能力上超越人类,就已足够。
注: 此处的人工智能,应该称为专门智能 特别智能,或者单一智能,这根本就不恐怖,也不具有智能优势,实际上生产线上的机器人早就在干类似的事情了。我们该担心的是通用智能,有意识的智能,单方面的智能无论怎么看都是机械,都傻
研究历史,就是为了挣脱过去的桎梏,让我们能看向不同的方向,并开始注意到前人无法想象或过去不希望我们想象到的可能性。观察让我们走到现在的一连串意外事件,就能了解人类的每个念头和梦想是如何变成现实的,然后我们就能开始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并编织出不同的梦想。研究历史并不能告诉我们该如何选择,但至少能给我们提供更多的选项。
注: 这就是我不喜欢现在流行的解读历史类节目的原因:大家大都是借历史兜售自己的三观,这类似宗教的预设结论找证据,如此,那个奇迹不神奇?也类似MBA里的案例分析。但其实他们忽略了有那么多的因素在共同作用,即使某个人某件事确凿的在哪一刻机缘巧合改变了历史,你能感慨的唯有机缘巧合,因为,如同无规律性的纯随机的概率,机缘巧合无法重现,拿它说事 总是牵强附会,努力的归努力,机缘的归给巧合吧
如果科学发现和科技发展将人类分为两类,一类是绝大多数无用的普通人,另一类是一小部分经过升级的超人类,又或者各种事情的决定权已经完全从人类手中转移到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在这两种情况下,自由主义都将崩溃。
注: 分化是必然的,因为人是不同的,就是不知道分化后的超人类对于自身,是个什么态度?自我观念会弱化,也会加强。弱化是因为ta不再是以前的单一体了,这正是ta成为超人的原因。强化是因为ta确实与众不同,自我观念会强化,如此,他们也可能追求个体自由主义。再说了,广阔的世界里,如果一切都是集中制,也挺没劲,强大的个体,也不会喜欢。以前看《Lucy》就说过:在人性的范畴下:无所不能挺没劲的,也不会有慈悲心,甚至,感情都是多余的
由于智能正在与意识脱钩,而且无意识的智能也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人类如果还想不被踢出局,就得积极将心智升级。
注: 想想聪明的瞎子吧,我不是说瞎子无意识,我是目标、感知、自我评价等就是智能的视力。如果,你认为目标、感知、自我观念(至少是人类水平)不是意识那就没有争论了
真正的光谱和声谱范围,都比人类能看到和听到的更为宽泛;同样,心理状态的频谱也可能远大于普通人的感知。人类肉眼只能看到波长在400纳米到700纳米之间的光,而在人眼这个小小的视觉范围之外,还延伸出许多不可见的广大领域,波长更长的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更短的则有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等。同样,心理状态的频谱可能无限延伸,
注: 我以为,人的心理状态,就是人类可能的心理状态,包括现在、以前、甚至以后,无论怎么说,无限这个词太轻率太不负责任了,对,不负责任,这是我觉得自己可以理直气壮地对一个作者的期望
关于心智的哲学,一篇经典之作就是《当蝙蝠的感觉如何?》(What Is It Like to Be a Bat?)。4 哲学家托马斯·内格尔(Thomas Nagel)在这篇发表于1974年的文章中指出,智人的心智无法体会蝙蝠主观的世界。我们可以写出各式各样的算法来模仿蝙蝠的身体、回声定位系统和神经元,但这一切还是没办法告诉我们当只蝙蝠是什么感觉?在某只飞蛾拍动翅膀的时候,回声定位是什么感觉?究竟是和用眼睛看差不多,还是根本完全不同?
注: 这就是我说的不严谨,不能在说心理频谱宽无限的时候,你就如此言辞,一换到人工智能代替智人的时候,就另一副腔调,不,嘴脸!
现代人类已经患上“错失恐惧症”(Fear Of Missing Out,FOMO),总在担心自己错过了什么;
注: 为什么非要归结为错失恐惧症,而不是无聊呢?比较,这也说的通
除了嗅觉和注意力,人类也失去了做梦的能力。
注: 这其实有恐吓的嫌疑,这些东西下降了,有什么可担心的呢?正如,人以前也毛发浓密呢,所以说,这些人的个人倾向性太超前,超过了逻辑论证和尊重事实
目前最耐人寻味的新兴宗教正是“数据主义”(Dataism),它崇拜的既不是神也不是人,而是数据。
注: 我总觉得数据不是根本,而是数据之上显现的模式、分析之后的结论才是关键所在
科技已有了神一般的能力,政治却短视而无远景,这样的搭配仍有问题。
注: 科技提高,并不单纯是科技自个儿的事,似乎它自己就可以提高似的,但其实,是人类的科技有了神一般的能力,所以,提升的,也是人类,甚至也是人类个体,所以,所有个体参政,或者说大多数人参政(投票权)也可以说是天经地义
就像基督教认为人类无法理解上帝和他的计划,数据主义也认为人类的大脑无法理解新的终极算法。当然,目前的算法多半是由人类黑客所写的,但那些真正重要的算法(比如谷歌搜索的算法),背后都有巨大的开发团队。每个成员只懂拼图的一小块,没有人真正能够全盘理解整个算法。
注: 作者是不是在说:万能的上帝无所不能,它创作了万物,但它并不理解万物是个啥?目前为止,所有的算法都是人写出来的,哪怕码农们都只是革命的一块砖,一颗螺丝钉,但整个算法,整个系统是人人为设计出来的,总有一个人懂全局的,这就是系统分析员干的事。自组织的理念,至少在程序设计上并没有实现,即使是那些模拟自组织的程序,自适应算法,也是人按照明确规划写出来的,而不是自组织出来的现象。由此,当然不是这一处,我觉得作者的理念是有短板和缺陷的。所有类似kk的技术作家,都有一个通病:热情有余,根本谈不上逻辑不严密,他们就是乐意于飞在时代最前沿,不是做研究,是做预言,做演讲。认识真理,需要有好奇心,但负责任的认识论和不负责任的认识论有一个基本的分野:是否注重逻辑,准确的说,我觉得他们不是好奇心重,他们只是生怕落下什么不寻常的观点罢了,这正是他们受欢迎的原因。
随着机器学习和人工神经网络兴起,有越来越多算法会独立演进、自我改进、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
注: 根据我有限的了解,机器学习结果的演进,说的并不是算法本身的演进,它只是目标假说函数的演进,它的从错误中学习,也不是改进了算法代码本身的缺陷,它就是算法本身的功能:处理当前已有目标假说函数在数据失误上如何回归校正
说《未来简史》不好,不是说自己多牛逼,看出了世界文明作家的不足,我确实从中也有别的收获,是想说说我自己的观念和价值,而且,虽然作者最后强调,他所写的这些都是可能性,不是预言,这依然不能免责,因为,我的反对也是说的可能,另外一种可能,如此和稀泥就没必要交流(阅读)了,又不是搭讪打哈哈,我们确实是在表面某些认识和观点的,而且,负责任的做法是为自己的言论辩护、代言。
看完《人类简史》的时候,推荐给朋友,顺便推荐了卡尔萨根的《暗淡蓝点》:关于未来的科技与宗教,写的最好的书是暗淡蓝点,人类简史写了从动物到上帝的视角,是一个逐步荣耀的过程,相反,暗淡蓝点里人类是从上帝的宠儿逐步沦落到与沙砾石头并无二致的物理存在,是与死寂宇宙尘埃一样的组成,所谓的大降级,然而,勇敢的心灵丢弃了虚幻的自我安慰,有了新的信仰:科技,由此,坚强的再次启程,走向宇宙,去征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