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写作”实践14:破解拖延的汤勺

越过了13,如期迎来14,很开心,“工作+写作”实践继续进行。

一、忙成了狗

最近又忙成了“狗”。

这个忙碌来得奇怪。

因为大型活动、省宣任务等原因,报纸版面异常紧张,上个月至今还有2条稿件压在稿库。

稿件没有了出口,也意味着现有工作可以放缓或者停滞。这就叫做“新闻淡季”,你写的稿件发不出来,多劳无益。

让我想起不久前9月的“新闻淡季”,因为我到其他岗位锻炼一个月,写的稿子不算稿分,也意味着,你的劳动无法折算成价值,依旧可以放缓稿件写作。

当记者遇上这样的“新闻淡季”,按道理应该欢天喜地,抖脚相庆,可是我却整日整日的加班,值得我反思和总结。

二、为什么忙成“狗”

1、新账。这是任务稿,比如省宣的突然任务,这点不因稿件有无出口,不因是否你算稿分,而是部门人手分配,该你做的活你还得做。

2、旧账。这是之前拖拖拉拉的去采访了,但是拖延着没有写的稿子,然而并躲不了,该写的还是要写。

3、工作效率很低。为了查找原因,我还特意“暗中观察”了自己的行为,往往下午左摸右摸,一事无成,堆积的工作只能加班来完成了。

三、如何从狗成为人?

也就是,我是如何快速破解了拖延的问题?

总结为:不要想着偷懒取巧,唯有踏踏实实一步步来。

拖延症的根源是,觉得很难。

为什么会觉得难?因为想一蹴而就。

于是,眼前有一座不能翻越的大山,迟迟无法动手。

当意识到无法天赐灵感时,我选择了最“愚笨”的办法——把录音笔拿出来,把当时采访的内容重新听一遍。

一切都很自然,录音听完了,思路找回了,然后稿子就写出来了。

我们总是把简单的事情弄得复杂了,我们总是把用小聪明错当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总是不肯用最简单的方式来完成我们的任务,于是把事情弄的复杂了。

这件事最值得反思的地方是,不仅要有“不能拖延”的心灵鸡汤,更要有解决如何破除拖延、完成工作的鸡汤汤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