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2月21日中午,美国圣地亚哥警察局接到一通电话,一个自称是马洛伊· 山多尔的人说要自杀,他告诉警察家里的具体位置,让他们来收拾遗体。然后,他用一颗子弹结束了自己88年的生命。
我试图找出他老年生活的一些片段,但是资料非常少。在1986年,死亡围绕着他的生活,在妻子、养子、兄弟姐妹相继死去后。他陷入了一种死亡的气氛中。他的几个孙女,对于这个老人一无所知,只是周末的时候去看望他。
他的一个孙女说:“我们不说匈牙利语,我们不知道他的曾经,不知道他的影响力。”
的确,在2001年之前,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直到2001年,《烛烬》被翻译成英文小说,一举成名后,世界才知道这个匈牙利作家,马洛伊· 山多尔。而在此之前,他一直是隐形的。
1949年,马洛伊· 山多尔在日记写到“世界不需要匈牙利文学”,他认为人们喜欢外国口味的小说,而匈牙利人们是聋子。
在他的小说中,可以知道他可以德语写作,但是他一直没有放弃用匈牙利语写作,这个也是他不被广泛阅读的一个原因。即使是精通英语的帕慕克,在提问为什么坚持用土耳其语写作的时候,他回答“我只会土耳其人写作。”对于一些作家来说,母语是他灵魂。
读《烛烬》的时候,有一种衰亡、时光消逝的感觉,故事缓慢而压抑,一段跨越41年的友谊, 在垂暮之年,两人再见。通过将军的大量自述,一段埋藏在心底的秘密如同沉睡千年的火山爆发,燃烧回忆的愤怒,走向熄灭。对于友情,爱情的最后道别,是将军生命最后所剩下的灰烬。 因为这本书,记住了这个名字:马洛伊· 山多尔。
我以为他写这本书的时候应该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但一查记录,他在40出头就已经完成了这本书,而自传式小说《一个市民的自白》是他在30多岁出版的,这本会让人想到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海明威《流动的盛宴》,那是一个光芒万丈的20年代。欧洲从一战复苏,大批思想涌现,巴黎聚集了一批艺术家,那时的马洛伊就只是一个无名小卒。
1900年出生的马洛伊,出生在一个有钱,有地位的大家族,妈妈即使是商人出身的家庭(商人当时是被歧视的小市民),但是受过很高教育,父亲更是有名望的律师。他从小就接触各种文化教育,在最好的教育环境中成长。这种得天独厚的生活环境,的确给予他很大的成长空间。14岁的时候他就说“一开始就读莎士比亚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我们藐视一切不纯的文学。”
成年后,辗转在很多个城市,进行着“流亡”的生活。年轻时候有过非常荒唐的日子,酗酒,不断的参加派对,每天醒来身边躺着没有名字女人,“一段青年时代的爱情记忆,就这样由大腿、胳膊和动作组成。”
23岁,他结婚了。他说自己生活也有出现拮据的时候,但是对于别人一个月才吃5个鸡蛋,而妻子做一个蛋糕用5个鸡蛋的大萧条时代,他的拮据可能只是“月光族”形式。他想去哪里就去哪里,生活随意,世界在他眼里是自由的,除了故乡。
小说的后面大部分都在讨论一个问题,为什么写作。30岁的马洛伊基本是焦虑地度日,失眠、焦虑、酗酒折磨他,他极度空虚,于是开始思考写作。
我不知道他们对我抱着什么期待,而且我对此不感兴趣,大概等待我的也没有什么,只有自我毁灭。
一个人拥有过多思想,而又不迫于生活,我想他大多会成为一个作家。写作是他唯一的技能,他的成长充满了阅读和写作,他只能写作,只剩下写作。
现在,他的书被翻译成各种语言,他成为了全球畅销作家,被追赠匈牙利文学最高荣誉“科舒特奖” 。但是,他一无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