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过去自以为傲的东西,原来也是经不起推敲的。
如果过去犯了错,改过来就可以了,没必要回避或者掩盖什么。
不论什么时候碰到问题,都要先想解决办法,每个人都要养成这一个好习惯。
即便现在也是一样,不要想着当初如何如何。只要现在开始着手,就永远也不晚。
我们人的出发点(视角),会影响思考与判断,大扺上要经历四个阶段:
1、我不行,你也不行。
2、要么你行,我不行。
3、要么我行,你不行。
4、我行,你也行,大家都挺好的。
在我们很小的时候,面对这个世界,被大人们占领被大人们主导的世界,再看看幼儿园的小朋友们,的情况:“我不咋地,你也不咋地……”;面对家长和老师的时候,我们经常的窘境是:“我错了,你们都对……”
这种早期的状态,往往会影响绝大多数人以后的状态。早期的被“压抑”最终会形成往后的“报复式反应……”于是,绝大多数人终身可能都在第二个状态和第三个状态反复穿梭。
大多数人无法进入最后一个状态:
我行,你也行,大家都挺好的。
那就尽量跳出非此即彼的状态,动用自己的元认知能力,去寻找共赢的结果。
我们经常听说,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其实我们有机会,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快乐之上。
而想达到这种状态,需要的不是多么刻苦的努力,可能只是一种观念上的转变而已。
根源在这里:处在第二种和第三种状态的人,“着实见不得别人的好”。
“见不得别人的好”。这里的“好”是状态,包括“变得更好”。
“见不得别人的好”,则指“见不得别人的好处,好的地方”。虽然对方也有不好的地方,但他同时也有好的地方。
别人不好的地方就不好罢了,但我们应该有能力看见别人好的地方,很多时候,你没发现,那些优点,那些好处,只不过是被我们自己的“有色眼睛”掩盖了而已,它们就存在那里,它们就在那里发挥它们的作用,无论我们是否看到。
因为要比出个胜负,分清个好坏,于是,处在第二种和第三种状态的人,总是不由自主的把注意力放在对方的不好上,而不是放在对方的“好”上;把注意力放在对方的“错”上,而不是放在对方的“对”上……久而久之,变成了盲人却又不自知,这方面的元认知能力彻底被阉割,结果是,永远把注意力放在别人的不好之处,说实话,对他们来说,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舒服。
对缺乏元认知能力的人来说,这个世界人只有好人和坏人。
但对于开起元认知能力的人来说,每个人都有优缺点。我们即不会因为某个人的优点而忽略他的缺点,也不会因为某个人的缺点而忽略他的优点。
看得见别人的好,是为了自己过的更好。
别人的优点你可以拿来参考,别人的缺点你也可以拿来提醒。
如果你的心态足够好,其实是可以跟着周边的人学到很多东西的。
双重标准是这样形成的:
1、看别人的时候,注意的是“错”与“不好”。
2、看自己的时候,注意的是“对”与“很好”,或者“更好”。
于是,大多数人就自断了后路,永远停留在第二或第三个阶段里,反复穿梭无法突破,永远不可能进入最后一个状态。
比较是没有尽头的。
漂亮的没有学识,有学识的没有身材,有身材的没有背景,有背景的没有能力……
有这样比较心里的人,不是在努力证明自己可以,就是在证明别人不行。
但实际上,无论是那种证明,都没有多大的实际用处。
因为如果它是真的,即便不证明,大家也都看在眼里;而如果并非如此,那你就不是在证明,而是在演,甚至是在装。
总之注意力乱费了,时间也过去了,但是自己却没有因这些哪怕成长一点点,这才是最可怕的一件事。
对,关键在于这里:
无论如何,都要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长上来。
然儿,只有到了第四个阶段,你才知道第四个阶段惊人的好……
你竟然可以从那些“原本你可能讨厌的人身上”学到大量的东西。
看不见别人的好,通常也很害怕别人看见自己的不好。
就像我们之前谈到抱怨时说的那样。对于周围的人抱怨,实际上归根结底是对自己的抱怨。
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动用我们的元认知能力,把注意力从别人的“错”上和“不好”上拿开。
另外一方面,我们要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它会让你把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没空和别人做无谓的比较。
等你真的好起来的时候,你自然会发现,别人身上其实有很多优点可以学。
最后,再盯嘱一句:“证明自己根本不重要,成长才重要,因为成长若成真,证明自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