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弟困惑
我有一个学弟,阿笑,毕业三年,因为业务能力强,年初被提拔为给排水设计的专业负责人,请我在上井吃了一顿,谈话间眼里喷出灼热的光,仿佛从此就能大展宏图。前两天,又请我在他们设计院门口的路边摊吃宵夜、喝啤酒——他的发际线比上次增高了至少两厘米,双眼充满了血丝,眼神空洞,一边喝酒一遍唉声叹气......
是什么让他在7个月的时间变成如此模样呢?
阿笑说,都是因为当了专业负责人,让他比以前累了两倍不止,人累心更累,一会儿喝完酒还要回去加班。
原来,阿笑当上负责人之后,下面管了7、8个人,需要给他们安排任务。阿笑觉得大家以前都是差不多的同事,不好意思要求得太多,分配任务的时候总是很笼统:下属问他有没有什么具体要求,他总说”按照你的想法,做出来就好“。结果,下属做出来的东西他又不满意,要求别人重新改过,甚至经常熬夜帮下属修改。一段时间过后,下属怨声载道,说他“总是不把任务事先交代清楚,做完了才说要改”,他自己也感觉精疲力尽。
后来,他改变了策略,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开会给下属交代任务,把每一个点具体怎么做都给下属规定的很清楚。结果,他每天大量的时间都是在开会和交代任务,只能熬夜做自己的事情。而下属而却变得懒散、没有激情了:1)大家都等着他把任务细节交代清楚了,自己才开始做;2)出了问题就说,是你叫我这么做的。
如果再找不到解决办法,阿笑可能就要辞去专业负责人的工作了;因为年中体检,不到28岁的他有12个项目打了小箭头。
相信你也遇到过和阿笑类似的情况,他人完成的任务总是达不到我们的要求,甚至出现对任务的理解完全不一致的情形。
这种情形如果偶尔在小任务上面出现,你还可以通过沟通、重做来应付过去;如果是经常出现,或者在重大任务中出现就会给造成重大的损失。
本质原因
出现这类问题的本质原因是:任务传达者没有设身处地站在任务接受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任务传达者没有站在任务接受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主要表现在认知偏差、责任偏差和能力偏差三个方面。
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就是任务传达者没有意识到对于同样的事情,任务接受者和自己可能想得完全不一样。很多领导在安排任务的时候,不喜欢说具体标准,而是用“尽早”“更好”等词语来表达,当下属与其理解不一致时,往往会造成返工、延误等后果。
我刚毕业那会儿,有一次部门经理给我安排了一个设计任务,我问,“什么时候要?”他说,“尽快。”我心想,他以前老是催我,很早弄过去了放在那里也没动。我就按自己的理解先做其他事情了,准备周五再来弄。结果,他第二天下班之前来问我要,我说,“还没有开始做”。结果,我被臭骂了一顿,原来这个设计任务周三一早就要给客户展示。当天,部门经理守着我加班到凌晨2点才回家。后来,部门经理说,他当时表达的“尽快”就是“马上开始做”的意思,是希望我引起重视。从此,他再说“尽快”“更好”地时候,我都要顶着被骂的风险问清楚“具体时间”“具体标准”。
责任偏差
责任偏差,就是任务传达者把自己应该完成的责任丢给了任务接收者,让其无所适从。很多领导在给下属交代任务的时候,喜欢把事情说得很抽象,让下属去猜测完成的目的和标准。下属没做好,还要批评下属的悟性差。
有一次,部门搞团建,大领导给部门经理的任务就是让设计部的员工“吃好、喝好、交流好”,部门经理问领导有没有吃饭标准,大领导说“你看着办就行”,因为我们那个季度的业绩完成的不错,部门经理就带我们去吃了人均100多块的芭菲盛宴。报销的时候被大领导劈头盖脸地骂了一顿,部门经理自己掏腰包把钱贴上了。从此,部门经理再也不相信大领导说的“你看着办”了。
能力偏差
能力偏差,就是任务传达者对任务接收者的能力提出了不符合实际的要求。
很多领导在给下属布置任务的时候,喜欢问一句,“清楚了吗?”只要下属说,“清楚了”,他就不管了。但是,当领导检查成果的时候,常常发现员工并没有真的“搞清楚”。于是,责怪下属说“你当初不是说清楚了吗?不会做,你怎么不问?”其实,很多新员工或者比较怯懦的员工是比较害怕在领导面前说“不清楚”的,遇到问题也不一定敢问。对于这类员工,领导最好让他把任务的细节复述一遍,自己来判断他是否“清楚”了。
如果你在传达任务时存在认知、责任、能力偏差,对方想要按要求完成任务很难。
解决方案
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避免这些偏差,让你高效地传达任务呢?
当然有。今天给你推荐一本书《带人要同频 管人要共情》,里面讲了很多带人和管人的方法。有志于成为一流领导的人可以把它摆在案头当作字典使用。其中的“共情任务法”刚好可以解决高效传达任务的问题。
150万册畅销书作者吉田幸弘从8个角度,48道上下级沟通难题入手,用108种方法将中层带团队的问题一网打尽。
关于共情任务法,书中是这样说的:
作为领导,你给部下下达了这样的指示:“在新宿准备一个宽敞的会议室。”
部下能采取正确的行动吗?
你这么说,部下可能认为你需要一个能容纳30多个人的房间。
实际上,你需要的是可容纳50人的房间。
像这样用感官描述传达工作.领导和部下就容易在理解上产生偏差。
形容词和副词是代表性的感官描述词语。 我们常常把这些词挂在嘴边。 为了传达正确的内容,请尽量不要使用这类词句。
“多”“宽敞”最常见,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早”“相当”“大”“有点”等词语。
如果领导本人使用模糊的语言表达方式,还反过来责怪部下“动动脑子再行动” “你如果思考过的话应该能明白吧”,只能说这位领导过于自我。
善于传达指令、小心行事不让部下产生误解的领导会在最初说清楚:“准备一个能容纳50人的会议室。”
如果使用数字下达指示,部下就可以清楚明白地理解任务。
我刚当上团队领导的时候,常常把一个词挂在嘴边。
那就是“尽早” “尽量早些”的简化说法。
领导一不留神就会说出这个词,但这是非常危险的词语。如果用了这个词,部下会因此感到混乱,不明白应当优先处理哪项工作。
有些部下会把“尽快” 理解为根据自己的时间行事,于是将上司交代的工作安排在了其他任务的后面。
要想让部下好好工作,必须定下明确的限期。
制定限期就是为了防止上司和部下产生理解上的偏差。
领导告诉部下任务限期的时候,“差不多下周”“下周当中”等表达方式也不妥当,对方不明白下周何时才是截止时间。
“下周二”也不行。领导说的可能是周二的上午10点,部下理解的则是傍晚。有时部下没按要求完成工作,你如果问他原因,他会回答:“我以为下午做完就可以了。”所以,要想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你就直接告诉部下“下周二上午10点前完成”吧。
不过,只把限期交代给部下还谈不上是一流领导的做法。
一流领导会根据部下手里的任务,提前设想最糟的状况。
即便你已经把工作交给了部下,如果他手里任务繁多,工作量超出能力所及的范围,依然无法完成工作。
一流领导会考虑到这一点,调整部下的工作总量。
如果你希望部下紧急优先处理某项工作,就明确告诉他哪些是“不做也没关系的任务”和“可延期的任务”。
也就是将工作的优先顺序反过来,明确工作的“劣后顺序”。
给部下安排一项需优先处理的任务的时候,要同时指出一项“劣后顺序”在前的任务,或者告诉部下可推后的工作。
此外,领导应尽量让部下自己决定完成任务的限期。
具体方法是给部下两个选项,让他选择。
“我想周二晚上把数据发给部长,可以的话,你能否在周二早上完成这项工作?如果时间紧张,也可以在周二中午12点前把资料给我。”
这样告诉部下,让他自己选。
本来这项任务就有点赶鸭子上架的意味,让部下二选一、自己做出选择,部下就会产生自己做主的感觉。
感受到责任所在,部下才能顺利完成工作。
共情任务法
书里给到了很多行动建议,我把它总结为“共情任务法”的4个步骤。
1任务具体化。把任务从抽象的变成具体可操作性的。比如,有一次我姐给他读小学的孩子布置周末任务,说“你在家好好学习。”结果,我们买东西回来发现小家伙在家里翘着二郎腿看电视。姐姐问,“不是你叫你好好学习吗?怎么在看电视?”小家伙说:“我看的是三国演义,我在学习历史啊。”整的我们哭笑不得。如果姐姐这样布置任务:完成语文老师布置的作文作业。小家伙就很难找到辩驳理由。
2 标准可衡量。给你的任务确立可衡量的标准,最容易衡量的标准就是数字。比如,把“我们要努力工作,增长业绩”改成“让业绩增加50%” ,标准就更容易衡量了。
3 明确截止期。用清晰明确的截止期限代替模糊的“尽早”“尽快”,这样可以防止任务接受者发生误判。比如,妻子希望老公早点回家,用“老公,我希望你今天晚上9点之前可以到家。”就比“老公今天早点回来”要求更明确。老公也能更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
4调整优先级。如果下属手里面有很多任务,你想让他先完成这个任务,那么你最好主动提出哪个任务优先,哪个任务可以延后。这样他才有更多的精力放在重要紧急的任务上面。
寄语
共情任务法,可以让你和下属就任务的完成标准达成共识,避免认知偏差、责任偏差、能力偏差,高效地传达任务。希望你以后在传达任务之前,都可以设身处地从任务接受者的角度去思考,使用共情任务法高效传达任务,晋升一流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