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刚刚拿到统编版教材的时候,在备课时常常犯下以下错误,就一篇课文背一篇课文。我们一不看课后题,二不看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和人文素养,三不看上一篇课文课后题指向的语文要素完成到什么程度四不看下一篇课文,我们即将要把这样的语文素养推进到什么样的程度,落实到什么样的水平,五不看语文园地里的这一单元的习作和课文的关系,归纳一下,我们一些教师架空式的备课,想当然的备课,抽离式的备课。
常会出现以下的情形,中高年级的老师在处理某一文体的课文时,仍然沿用的是第一学段的教法。就像是学生第一次遇到此类课文一样,重头开始的教。在课堂上看不到前一学段的方法在这一阶段的运用,更看不到在这一学段中,语文要素在学生现有基础上的提高。
那么拿到一篇课文如何准备呢?
八个字“瞻前顾后,一课一得”
先说说人文主题的一贯性
我简单罗列一下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有哪些人文主题。
一年级:自然四季、想象、儿童生活、观察、心愿、同伴、家人、夏天、习惯、问号;
二年级:大自然的秘密、儿童生活、家乡、思维方法、伟人、想象、相处、春天、关爱、童心、办法、大自然的秘密、改变、世界之初;
三年级:学校生活、金秋时节、中外童话、留心观察、祖国山河、我与自然、美好品质、可爱的生灵、寓言故事、传统文化、观察与发现、大胆想象、多彩童年、奇妙的世界、有趣的故事;
四年级:自然之美、留心观察、神话故事、童年生活、家国情怀、古代故事、田园生活、科普知识、现代诗歌、动物朋友、七彩童年、美好品质、童话之美;
五年级:万物有灵、民间故事、深爱祖国、舔犊之情、四季之美、读书明智、童年往事、古典名著、汉字之美、家国情怀、思维火花、异域风情、幽默智慧;
六年级:走进自然、革命岁月、美好品质、保护环境、艺术之美、走近鲁迅、民风民俗、外国名著、革命理想、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
总览人文主题,我们会发现,部编版语文教材在编写意图上,将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是放在生活和成长逻辑中考量的,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充分感受到语文是生活的语文,是成长的语文。
简单分类可以发现,每个年级的人文主题大致都会涉及这样几个领域:
我与我们(心愿、同伴、家人、相处、关爱等)
我们与自然(自然四季、夏天、大自然的秘密、春天、动物朋友、保护环境等)
我们与社会(学校生活、家国情怀、田园生活、古典名著、革命理想等)
我们与世界(思维方法、改变、世界之初、异域风情、艺术之美等)
我们与未来(想象、奇妙的世界、科普知识)。也就是说,这些人文主题基本涉及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或与学生当下的生活和成长息息相关,或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关心自然、了解社会、探索世界和创造未来。
不难看出,要想处理好一篇课文,只研读这一篇显然是不够的。
再说说单元整体备课都必要性
单元内语文训练要素之间的横线和单元与单元之间相关语文训练要素之间的纵向联系。
一、单元内的横向联系。
一般而言,一个单元最主要的训练要素集中在读和写两个方面,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的导语页列出的两到三条语文训练要素,分别指向的就是读和写。单元内读写训练要素的横向联系,指的就是读写结合——即“读写分编,兼顾读写结合,目的是努力构建相对独立的作文教学体系。
无论怎么尝试“读写分编”,读是写的基础,写需要读的积极迁移。所以我们会看到,很多单元的读写训练要素是隐含着读写结合意图的,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训练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习作训练要素是“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这是内容和方法上的读写结合。
再来看看相关语文训练要素之间的纵向联系。
例如有关运用想象策略体会语言文字形象之美的训练要素,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是这样表述的:“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我们可以这样想象一下学习至此,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图景:阅读表现事物之美的文本,学生能边读边根据文字的描绘展开想象,“身临其境”,体会文字传达的艺术作品的形象之美,受到美的熏陶——沉醉、惊叹、向往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的想象指向的是学生语文素养发展中语言积累的丰富、语言技能的熟练、文化素养的提升等。那么,学生达到这样的语文素养,需要经历怎样的实践历程呢?
往前回溯,关于运用想象策略将文字转换为形象图景的阅读训练要素依次有:
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初步体会课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
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读句子,想象画面”
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这些形成发展逻辑链条关系的阅读训练要素,能够帮助我们研究每一个节点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状态,还能展望我们想象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路径。
这样的梳理也同时提醒每一个语文教师,要做足整个小学阶段统编版教材研读的功夫,才能让学生语文素养发展得到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