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跌一周的股票终于在周五大幅翻红;阴霾许久的天气终于在这周绽放出难得的绚烂;夏日流火,气温40体感温度超70度,火烈而热情;俄罗斯世界杯激战正酣,淘汰赛的赛程已经敲响……而我,伴随着种种美好的“预示”,将要告别我人生中以“2”开头的最后一天。没错,我要30岁了。
我三十岁了,这是一个自然而然却又不敢相信的事实。自然而然,是因为这一天只不过是平凡普通的一天,这个生日只不过是岁月轮回里一年一回的标志;不敢相信,或许是因为概念里三十岁应该的样子,和我现在的样子,有太多的不符吧。
我照了照镜子,这挺需要勇气的,认真和自己的眼睛对视是极其严肃的一件事情,更何况自己又没有上线的颜值,敢于看一眼的确不易。想扮个深邃,模仿成功人士,试图从眼睛瞳孔里看到海纳百川或者人生沧桑,奈何近视,除了恍惚,别无他物,只好作罢。欣慰的是,眼神溜到眼睛旁边,发现被公认显老的“老脸”上,眼角竟然没有鱼尾纹。内心隐隐窃喜,这是二十几岁青春岁月留给我为数不多的,可承继到30岁的青春印记。要知道,在过去的10年里,我胖了有大概25公斤,被好多人戏称是40岁,似乎已经在用成熟稳重的面孔预演人生大戏。而这一刻,新一幕的“而立”大作,将真实启幕呈现,没有鱼尾纹,真的是极好的。
我想带点什么硬货,带去我新的一岁,带到我新的十年,结果发现我没车没房没妹子,是一个合格的“三无产品”。不免质问自己,除了25公斤的肉紧紧抱在身上外,你还带了什么,以让自己即便面老、人胖、学历不高的悲观条件下,还能怡然自乐?除了脸皮厚,这个言简意赅的答案之外,试试探究点什么深邃的东西。
01 别跑了,你追不上这个时代
我们这一代应该是伴随着google,youtube,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巨头崛起的中坚一代;也是以“刚需”之态体会到楼市疯狂的草根一代。我们一方面看着企业神话越来越多、且真实的在我们身边上演,另一方面也感知着越来越多的与股市、炒楼、创业相关的暴富事迹充斥耳边。这个时代的燥动,正好与我们20来岁的燥动重叠在了一起,这种共振的确创造了很多时代财富,但是也震散了大多数平稳安分的心。
对“变”的应对策略有两种:一种是“以变制变”,一种是“以不变,应万变”。我其实一直以为第一种就是“变”,第二种就是“不变”;可是后来,我用相对参照物的角度再来理解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新的角度:所谓的“以变制变”,即是为了都保持变动的状态,但却因为保持了相对的变化状态,其实又是一个不变的静态;而“以不变、应万变”却是两种差异变化始终存在,它在尊重两种形态的共生,其实反而是一个变化的动态。
现在回想,从脱离校园开始,我就处于了一场大的变化浪潮中。我翻看我10年前记录的文字所描述当时的生活形态和社会形态,拿之与眼下相比,差异迥然。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在快速的升级,地域界限对业态边界的封锁也在快速的瓦解,前沿科技落地具体商用实践也在快速的迭代发生……
于是乎,想着去追这个变化的时代了,想着至少不要让自己脱节。大多人在面对选择的时候,即便不会有选择困难综合症,也多少会有略微的犹豫,如果选项更多,则这种犹豫会成比例地加重。更何况,信息爆炸、言论自由的时代,充斥在感知范围内的消息越来越多的会对立地出现,选择之外,还需要理性的甄别。人在不断地做着0,1的运算,也不断地在做着0,1的选择。算多了,自然而然会形成习惯,也自然而然会对计算的结果加以体验,以回馈给自己一种付出后的回报类的刺激。
但是,价值,不一定是变化创造出来的,还有一些是沉淀下来的。我想起我大概三四年前第一次去京都,在一家豆腐店时的见闻,那应该是第四代还是第五代的家族店铺。他们的制作工艺从来不用科技手段加以武装。选豆,挑水,打磨器材,在几百年间没有太多的变化。他们的生意不温不火,但是豆腐里有别样的味道,那种特别的香味,就是一种价值。
而前两周,拜访一个客户时,正好有一知名投资基金的老板也去拜访,谈完之后顺带一起吃了个饭。这个投资基金的老板已经60岁了,穿了一身白色的西装,干练的花白平头,身材精瘦,精神矍铄,看得出是一个有个性的人。席间,聊到过往的工作经历,因为有一些相似之处,所以就自然拉近了点关系,他说到:如果你大胆,你现在最该做的事情就是去环球旅游,花光你所有的积蓄,随心所欲的享受你的大好年华,等你回来你会发现所谓的金钱名利,只不过是水到渠成。 我当然是将信将疑的听了听,但是也的确若有所思的想了想。
二十几岁应该是把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出来,而到三十岁的当口,应当去归置一下这种能动性的动因,应该把它们内化到自己的习惯当中来。我不懂技术,自然也就无法掌握创造新的生产力,这个时代的创新基数已经足够大,足以衍生出新的业态和层出不穷的风口。我要敢于认怂,追不上这个时代的变化,但要把节省的体力放在找到一个值得自己坚守的基础信条上。在实践中摸索,提炼、校正和完善。因果关系不要在知道必然关系的时候才去起“因”,而是要靠不同毫无期待的“因”,混搭错配、排列组合之后,再去期待那些“果”。
02 生活没有苟且
生活没有苟且,要这样坚决的向自己发声!眼前的苟且也不行!
快速迭代的生活方式,就会有更快速的财富分配。我记得十年前都是学生的时候谁能有双阿迪耐克,谁能持有一个苹果3,已经是在财富“顶端”的感觉。而十年后,我能感知到的这种社会财富的分化,在周围小环境已经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而大多数的同龄人都处于“被剥削”的状态,我们不知道我们创造的价值在哪里,也不知道我们创造的财富流向哪里。而久而久之,当变为一种习惯之时,对于生活的抱怨和不满就开始不断从心底冒出来。
归根结底的苟且,还是在于没办法挣脱生活的束缚,无法“仰望星空”。二十几岁的锐气积累下来的,究竟是不断增强的自信,还是逐步被打磨掉的锐气,已经把30岁的起点决定好了。思维模式中,创造力正在被“二维搭配”所取代,所谓的二维,就是自己想法的参照自然而然地在与一些流传于身边口口相传的“社会规则”相对照比配。但是比配的过程从根本上就压榨了自己的创造力,而丧失了天马星空的权利,也就无法真正的放飞自我了。
要在30岁里带着一丝这样的傲气和锐气,当大多数人都开始逐步卸下这些武器之时,我要捡起它们,再次武装。与其向生活苟且,不如再拼上一把,做不成伟大的巨人,也要练就成骄傲的行者。
03 带上少年感,再次出发
这不是20岁的终结,这是30+的开始。属于自己新的Era到来,自己要为自己喝彩!
有句快被说烂掉的话“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一时能激起千万奋斗拼搏年轻人的共鸣。大家对“少年”这个词带来的感染力无可抗拒,那是象征了一些美好、可能、向上、阳光的综合体。我们走着走着就迷失了,而迷失过后,却又对“少年”有了更真切的理解。
在这个生日前几个月,我在相当长的一个周期里,需要和自己内心秩序斗争,这是源自于“三十而立”带来的压力。我可以把三十和“沉稳”“担当”联系在一起,但却无法再把“三十”与少年结合到一块儿。尴尬的是,少年不少年,而立又不立,自然惶恐和焦虑就会在30岁剧烈的冲突自己的信仰。
少年感,是我们应该以“重点保护物种”的力度加以保护的状态。我想,30+的生活一定需要像个勇者一样去pk各种生活的艰难困苦,一定会有接地气的各种苦辣酸甜冲袭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一定会有太多的身不由己让自己深处绝境孤立无援的时刻……所以,我们需要少年感在自己的世界里,亮剑。
少年感是有原则准绳的状态,不要给自己留下妥协的余地;少年感是有肝胆相照的侠义,要大度、客观且坦诚的对待身边的人;少年感还是积极阳光的生活状态,不仅有健康的体态还有感染身边人的乐观、豁达、幽默和态度;少年感还是一种“狠”,不给自己退路,沉浸自我世界,深入聚焦自我,不给自己的年龄找任何可辩解的借口。
少年感最重要的一点:敢做,敢为,敢担当! 这是我最需要带进30+的品质。没有实践的基础,再好的文字都是毫无用处的包装。在意见喷薄、信息泛滥的时代,独立的意见和深入的思考不再是终极的形态,而是应把思考后的精华应用在实践情景当中,反复校验,不断修复,优化自己的观点,沉淀自己的思想。
所以,看好自己的灵魂和思想,不要让他轻易的出走半生了,带着少年感,不谈归来,只做当下!
结语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在过去三十年来在我每一个重大人生转折过程中给予我恩惠和提点的“恩人”,因为你们,我觉得我过的特别“值”,无怨无悔!而立之年,愿每一步路都走的扎实、都想的明白、能拼的精彩,虽然不知道何时鱼尾纹也会爬上眼角,虽然不知发际线是否也会不断失手防线,但至少,2018年6月30日,在我以2开头的最后一天,我感到满足。希望10年后,在我不惑之时,依然可以满足于自我,满足于生活。
生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