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背离宁静的时代。这是一个凡事都得考虑是否有所收益的时代。很多时候,在办公室这个你来我往,不断有人进出的场所,在他们离开办公室那一刹那,我会抓住片刻的独处时光,匆匆而专注地阅读几行文字。
大多数时候,我喜欢看生于上世纪六十、七十年代的作家作品,当然,比他们老的作品,如果很对我的眼缘,我也会看。
我喜欢看叙述型的小说和其他体裁的作品。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有着冷静优美的语句,如雕琢精美的陈年宝器,有着不事张扬的贵气。如一个经历了沧海世事的老人,娓娓道来一个危机四伏却被ta轻描淡写的故事。
在阅读过程中,你能明显感受到作者完全进入写作状态的深层专注,犹如一种禅定境界,兀自享受那种心无旁骛的清静。这种状态下,文字行云流水,如清风徐来。让你不得不惊叹:原来文字还有如此轻奢华的美丽组合。
身处这个时代,我们看着周围一个个崛起的九零后,哦,似乎九零后也已经正在老去,闪耀时代舞台的已经是九五后的佼佼者,他们是时代的新宠。
因为年轻,因为风华正茂,他们敢做敢闯,在这个微网络时代,抢占太多的先机去展示自己的活力与才华。并因此,赚到大把的钞票。也或许,赚的大把钞票的只是个别人,但他们浑然已成为一代人的领军者。
我是有些嫉妒了。嫉妒他们的年轻,嫉妒他们鲜活卓尔不群的思维,嫉妒他们努力拼搏的忘我。
或许,这原本就是一个快餐时代。拿写文字来说,快餐时代,就是要用很多的鸡汤,很多的分享,很多教你为人处世的道理来获取点击,赢得粉丝,得到大帮人的拥趸,从而获得经济收益。
可是,鸡汤也罢,分享也罢,只是属于年轻一代的作风。且不说正在走向不惑的八零后。单说大多已过不惑之年的七零后,如果有谁还激情四溢信心满满给你灌输鸡汤文,给你说要如何如何去做才能成功的话,我想那一定不是七零后,起码不是已过不惑的七零后。
太多的七零后,被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压的喘不过气,自己的日子都焦头烂额,哪里还有精力和心情去品评关注他人的生活。能安静做一个吃瓜群众就相当不错了。
似乎,有点太过消极。当我走在街灯通明圆月高升的回家路上时,一周的疲惫在明天是周末的未来事实中逐渐消减时,我接到后天要值班的电话。
有什么办法呢?你的性格与周围的人珠联璧合般塑造了你的命运,为此,你能做什么。就像一个人掉入水流湍急的河中,ta挣扎了很久,也没有抵抗过水流的冲击。于是,ta放弃了挣扎与找寻自救的办法。
岸边有围观的人们,似乎在看一场戏,没有人想着要去施救。在他们看来,别人在河中的垂死挣扎,正好让自己一扫生活中的阴霾,取得心理的平衡与无意识的幸灾乐祸。
所有的,唯有自救。不论是一代人的老去,还是个性与周围影响你命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