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先生在《读书的艺术》里写到:什么才叫做真正的读书呢?这个问题很简单。一句话,兴味到时,拿起书本来就读,这才是真正的读书,这才不失读书之本意。
我特别关注的是里面的四个字“兴味到时”,这四个字就带了点自由率真之意,换成我最喜欢说的六个字就是:我喜欢,我愿意。
我是个读书不多之人,真正静心读书也不过是最近的事,我读书有点像驴行爬山,所到之处,随心所欲,山山水水,必须是有情趣。每到一处,放眼望去,得有心旷神怡之感,否则无趣。
我读书也是讲究这样的心灵撞击的感觉,所以读书虽少,但是读过的书就一定能进入心里,与灵魂共舞。
我认为这样的读书方式,很适合初读书的人。
那么来谈谈学生的读书。
不得不说,现在学生读书现状堪忧,真正热爱读书而又能敞开心灵自由读书的学生甚少,大部分学生停留在读教科书上,苦读教科书拿教科书的考试分数,这是学生读书的主要目的,即便是有的学生读点课外书也必定是为了将来考试所需。所以微信里就有了热闹的宣扬:如“不读书将与大学无缘”,“不读书语文试题将做不完”等等之众说,随之,会考到的读书书目就被一一列出。
用改革考试制度促进学生阅读真的是绝招,一定是可行的方式,它能立刻引起师生和家长们的高度关注。
但是这种方式可能会让学生进入真的读书会有越来越远的距离。
读书本是至乐之事,如探险,如旅游,有不可预想的美好感受和发现之趣,如果读书的目的只是为了分数,真的就多了沉重的枷锁,少了不少的情趣,很可能就成为被迫不自愿的事。
我在教学中做过这样的研究和探索,如果给学生一本书,告诉学生好好读,读完考试,学生一定会无奈阅读,这本书一定走不到学生心里。
这个学期,我让学生自由整本书阅读,发现学生不仅喜欢读,而且读书的收获非常明显,尤其是在假期里,学生不断的有读书或者写作的美篇发给我,全是自由之读,自由之作。
自由的心灵是最容易丰富的,也是聪慧的,学生在自由读书中会品尝到真正的读书之乐。读的书是活的,写的文也是活的,尤其是平时不爱写作的学生,因为有自由而爱上读书写作,这样的功效是以考试为目的的阅读所无法达到的。
如果拿起书来,犹如见了故知老友,不甚欢喜,读者就会用心斟酌,仔细品读,力求读懂,把握要旨。如果拿起书来,只是算计分数,考虑得失,真的就有伤大雅,了无情趣。
那么很多人可能就说了,你说得太理想化了,自由阅读好是好,可是没有成效怎么办,没有成绩怎么办?
好办,如果学生真的肯读书,会读书,考试真的不是多大的事,难得是有些学生自由是自由了,并没有真读书,所以老师的工作还得回到让学生真的读书上去。
建议大家先让学生找到一本有兴趣的书读,茫茫书海,总有一本书有人喜欢,每个人都总会遇到自己喜欢读的书,由一本书兴起,可能就会再读别的书,由一个问题引起可能就会有别的问题产生,这样就可能把学生引入真正的阅读。
再就是建议学生多写写读书的事,写和读从来都是孪生兄弟,读书有感悟不写出来就好像没有真的阅读,读过的书的价值就会降低。过些时日再写,灵感已去,下笔语塞,就白白的失去读书思考的价值。
总之,让学生真的读书,就不要急功近利,但凡功利在心,就难求读书之本意,读书之乐趣,就难以发现读书的情趣和艺术。
一定知道书籍于我们的意义一定不仅仅是考试,还可以指导我们的思想,生活,做人和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