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萨提亚深层沟通力》之网瘾女孩小嶶

01

小嶶坐在我的面前,她的双手紧紧地互握。袖口遮不住伤痕,应是刀子划过留下的。
我指着她手腕上的伤痕,问她:“疼吗?”

→从表面进入,联结对方的渴望:这句话包含接纳,接纳如此的她;这句话也是关怀,联结她的价值;这句话表达尊重,尊重她的状态,亦是让她自由,感到安全与被信任。

这是咨询师的必修课,换做父母很难做到这点。当父母遇到此情景,大多会非常心疼和恐惧。在这些感情的驱使下,他们常会指责孩子、对孩子讲道理。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你知道父母把你养育到18岁有多辛苦吗?你这么做怎么对得起爸爸妈妈呢?我们每天起早摸黑,……你学习成绩不好,可以……

小薇瞅着伤痕,低着头摇晃,泪水落在她身上。
我停顿了一会儿,问:“有很多道吗?我能看吗?”

→好奇探索。这是一种带着接纳、关怀、爱的好奇。父母通常的做法:“给我看看。”不由份说掀起孩子的袖子……

小薇低着头,仍然流着泪,点点头。
“这样做会比较轻松吗?”
小薇摇摇头,始终没有看我。
“为什么这样伤害自己呢?”

→自残是应对问题的一种方式。这句话从表面层次,问她的应对。

小嶶依然摇头,沉默不语,只有泪默默地流淌。
我在停顿之后,试探地问:“这是在惩罚自己吗?”

→从表面应对,进入自我层次。

小薇顿时涌出了更多的泪水,此时哭出了声音。
“如果这是惩罚,你惩罚自己什么呢?惩罚自己功课不好,不够努力,还是其他的呢?”

→从应对行为联结观点,再对自我层次进行探索。

小薇依然沉默不语,任泪水流淌。

我也沉默了好久,才问道:“你要说吗?我想听原因。”

小薇右手握紧拳头,往自己腿上砸了一下。

“这是在生气吗?是生我的气,还是生自己的气?”

→另起事件,先放过前面的问话,以此刻她的状态,探索她此刻冰山的感受层次。

小薇:“我是生自己的气。”

“气自己什么呢?”

→此处从感受进入自我。

小薇断断续续地诉说……

→进入回溯,通过回溯发生的事件,了解她此时的冰山从何时何事开始形成的。(小薇原本成绩很优秀,自从上了高中后成绩就下滑了,她就读的高中是知名的明星高中,同学里卧虎藏龙。)

02

探索童年的决定从何而来

→创伤疗愈,回溯到五岁

小薇叙述:五岁时的一天,原本一家人要去出游,去她期待已久的游乐园。她坐在餐桌旁吃早餐时,父母不知为何吵架了。两人越吵声音越大,她只记得父亲吼母亲,还动手打了母亲。母亲将桌上的盘子摔到地上,随后父亲愤而出门,留下悲伤哭泣的母亲……其他的情景,她忘记了。

小薇说到此处,身体开始颤抖。我请她接受颤抖,她不断地摇头抗拒。

→邀请她觉察、体验、接纳她的感受。若是她抗拒感受,这些感受仍存在,并不会从身体上消失,而且她还要花力气抗拒感受,就容易生出感受的感受。

小薇不断地落泪,颤抖着身躯,身体不自在地扭动着。

→为抗拒颤抖而扭动,因为从五岁起她就决定了,自己不能害怕。她不允许自己体验感受,强迫自己否认感受,学会隔绝感受,从而也就隔绝了内在的联结,隔绝了生命力。

我缓慢地邀请他,试着接触发抖的身体,接触自己的情绪。

→和害怕情绪建立联结。

小薇渐渐地不抗拒颤抖,只是干呕了几次,身体也渐渐地趋于平稳。

→感觉疏离的人,一旦接触感受,通常会感觉失控,失控会带来害怕,再加上体验感受带来的冲击,会引发身体上的生理反应。萨提亚模式的做法通常是建立资源,使当事人相信自己有处理之前所害怕的事的能力,让当事人不至于让冲击击垮。

进入感受体验后,小嶶的记忆重新涌现。她看见了过去的画面。父亲和母亲离婚后,母亲常抱怨父亲的错处,也常叹气自己的失败,自责自己很糟糕。年方5岁的小嶶暗暗决定:她要让母亲荣耀,让母亲不再受苦。
“那小嶶呢,小嶶怎么办?”

→就观点进行提问,进入渴望与自我层次。

小薇听了我的问话,不断地摇头掉眼泪。

小薇叙述:自己很失败,功课不出众,表现不优秀,这样的自己不值得被母亲善待。母亲虽然嘴上说,只要她好好活着就行了,但当她表现不佳的时候,她常常看到母亲脸上失望的表情。

03

联结渴望从接纳开始

当小薇体验5岁的自己的痛苦时,我问她:“你是如何看待世界,看待一个人的呢?”

→从观点提问,进入渴望与自我层次。

我:“女孩的父母失和了。女孩只有5岁,竟然想要照顾母亲,她一心一意地想着让母亲感到荣耀,将所有的责任都揽在自己的肩上,真不知道她是怎么活过来的。当她遭受挫折与沮丧的时候,谁会陪伴她呢?她一直想要更努力,但是她力竭的时候,这个世界有人懂她吗?”
小薇听到这里,嚎啕大哭起来,她哭得全身紧缩。

“你怎么看待这个5岁的小女孩呢?”

小薇良久才说:“我觉得她很可怜,也觉得她很勇敢。”

她不需要你的可怜,因为她向来独立。但她需要你的看见,需要你的关爱与接纳,这个勇敢的女孩有很多失落的部分,你愿意以多角度的眼光看她而不是以功利的角度来看她吗?”

04

头脑的说服无法联结渴望

渴望的联结过程,可以从感受、观念、期待层次进入,去体验一个人的渴望,真正地感到自己的能量,就能重新应对世界。
若只是单纯的用逻辑辩证地思考,就常会卡在情绪与负向思维里,一旦内在逻辑卡住了,头脑的回路就不开通,渴望也就不联结了。
与小嶶进行三次谈话后,小嶶有时仍旧会回到惯性,但是不再自残、轻生了,流连网络的时间也减少了。

→当孩子害怕、受伤、难过的时候,给予孩子接纳与爱,接纳孩子的现状,爱他如他所是。父母的接纳会让孩子敢于承认与接纳自己的感受。爱需要联结感受,需要更丰富、多元的观点,需要觉察未被满足的期待,有意识的让爱流动。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