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需要仪式感,在每个感动的瞬间都需要纪念,而相片是最生动的载体。我生于90年代,照相是那个年代的人最隆重的仪式感,翻阅相册也是招待做客家中的亲朋好友必备的程序,大家津津乐道那些傻笑的、闭眼的、模糊的、构图失败的照片背后的故事。而在如今这个数码纵横的时代,手机和社交软件取代了相册的位置,大家都活在了百里挑一的照片里,但却再也体会不到那个物质匮乏年代照片所带来的那份感动。我是一个喜欢仪式感的人,是无法修改的一次性成像“拍立得”的热爱者,所以在每个重要的时刻只会用一张拍立得来纪念,无论效果如何都不再来第二次,于是乎每次用拍立得都能找回小时候拍照的那份紧张感。
成都又到了银杏染黄初冬的时节,校园旗台边的几棵银杏被金色浸染到了最为灿烂的时候,那天又恰逢盆地久违的阳光,于是和越越约好中午去旗台边用拍立得在银杏树下纪念这份美好。在拍摄前我们已达成只拍四张照片的共识:每人各一张单人照,两张合照(方便彼此存留)。
中午的操场是师生饭后散步最爱的场所,在我们准备拍照的时候陆续引来了学生的围观,八班的一个女生惊喜的说“老师,我姐姐也有个这种相机!”然后她就像个小老师一样的开始给其他同学“科普”拍立得的特点,看到这一幕我是惊讶的,因为这个女生是大部分老师口中的“问题学生”,课堂上她总是对学习提不起任何兴趣,从来没有见过她这么积极的一面。当快要按下快门的时候越越班上的两个男生又突然过来站在她的身边,快乐的说“刘老师我们要和你一起照”,于是乎越越的独照成了与学生的合照。
按下快门后刚拿到相机吐出来的照片,八班的那个女生又忙说到:“要先把它放到包里,不然会曝光,颜色会变淡不显像”,听了她的一番话后我一边连忙照做,一边想“难道这就是为什么以前的照片拍出来颜色淡的原因?”,“好了,现在可以拿出来甩一甩,可以加速显像”她继续说到。在她“讲课”的过程中我是及其配合的,虽然她说的有些我早就知道,有些也不知道“真假”,但是我还是对她称赞不断,其他同学也对她说的那些表示佩服,整个过程中让我看到了那个女生难得神采奕奕的一面。
在把相机递给越越准备帮我拍独照的时候,她刚接过相机突然槽口吐出了一张相纸,“坏了!一定是你误按了快门!” 沉浸在浪费相纸的叹息中的我连忙对越越说道,可转瞬一想,这不是拍立得的意义吗?于是我和学生猜起了这张废片拍到了什么的游戏,“肯定是你的脚”“不,我觉得是你的衣服”“估计是我表情很丑的脸”……就在争论不休的时候,相片终于显像了,“啊!老师,是您的衣服和裙子”,在阳光中我看着这张照片的配色甚至觉得别有艺术感,我笑着给学生说“拍立得最好的就是,拍遭了都是个故事”。
拍合照了相机该交给谁呢?最终还是交给了一班一个特别乖的女生,“老师,我不会拍”她胆怯的说,“没关系,我教你,我相信你会拍得好”我还是给予了她相当的肯定。就在准备就绪时,我和越越却开始苦恼该摆个什么姿势,这时学生越围越多,“老师,比个心吧”“比个耶”……人群中的建议也越来越多,学生就像在观看一场盛会,比我们还激动。最终成像出来的相片构图大家都很满意,帮我们拍照的那个女生也特别有成就感,把相机递给我的时候说她也想买一个拍立得了。
拍完照刚要转身离开,“老师,我也想在这里拍,能给我拍一张吗?”,这时出现了一个戴口罩的男生,“一张相纸好贵的!给钱!”八班的那个“小老师”又发话了,那个男生听后急忙说:“老师,我有钱!多少钱?”,“四块!”“五块!”其他同学连声附和道,似乎想用收钱来打消这个男生想要拍照的念头,可是这个男生迅速的从包里抓出一把钱,“老师,给你五块钱,我想请你给我拍一张照”他一边说一边递给我,虽然看不清楚他的脸,但是他的眼睛特别的明亮,“好!老师给你拍,不要钱”我说道。拍完后拿到照片的男生很感激,一直说:“老师,我会永远保存好这张照片的!”
看看剩余的相片张数,我秉承老师要“一碗水端平的原则”剩下的四张也送给了四个同学。在返回教室的途中,同学们还对这一场银杏树下的摄影意犹未尽的讨论着,还有同学来询问我关于拍立得的事。我和越越对视一笑,说好的只是四张照片,结果远超出我们的预料。
回到家后我将头像换成了这次银杏树下的拍立得独照,越越表示很羡慕,她对没有独照表示遗憾,因为她也想要我的同款头像,我笑着说:“每一张拍立得都是一个故事,很多年后再看到这张照片,你依然会记得因为学生太爱你而没能拍成独照的这份遗憾” 。
摄影的意义在于,我们不止用相机拍照,我们带到摄影中去的,是所有读过的书,听过的音乐,爱过的人。教师的意义在于,对于孩子,不仅仅传授知识,不仅仅是榜上的名次,更有很多重要的责任,孩子的价值观、世界观、为人及处事的正确态度,以及供给他们拥有一个能够源源不断提供动力的理想。多年之后再翻阅这几张照片,我相信无论是我们还是学生,一定都会记得那个阳光明媚的中午,灿烂的银杏树下,被围观的那场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