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从农作活动中总结出来的规律,用来形容播种与收获的季节更替。而对于学生来说,我们总是在秋天开学,在夏天期末考试,如同在秋天播种,夏天收获。经历严寒,向着春日成长,在热情的夏天得到一个结果,又在新的秋天开启新的篇章。周而复始,对于我而言,转眼间竟然15年了。
刚降落在伦敦那一天的景象还历历在目,尽管带着万般不舍,这美好的三年大学生活,还是不可阻挡地在我20岁的夏天里缓缓远去。我不知道这意味着些什么,是更多的得到,还是更多的失去;他们口中的“象牙塔”和“最美的年纪”我都一边把握一边消磨;成长带来的奇妙和被迫成长带来的痛苦,连同这三年留下的回忆,延续着我短暂的本科留学生活。
UCL,他们口中的名校意味着什么
我甚至还记得UCL发来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天,我走在男校体育馆外面的小路上,想象着在伦敦读书的场景。从那天起,我和这所“世界排名前十”的大学有了联系。
一开始,我沉浸于UCL丰富的学术资源。从藏书量巨大的图书馆,到各个领域的顶尖科研人员,都让我心中充满欣喜。我从最初的出于好奇去听讲座,变成自主地利用所有资源寻求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再到和相关领域的博士生、教授进行交流——这算是我从UCL浓郁的学术氛围中汲取的思维与习惯。



渐渐地,我才发现本科留学英国并不是一条轻松的路。英国向来最注重学术,像UCL这样的老牌名校自然不例外。我所就读的物理系更是通过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教学实验的严格要求,培养了我们高水平的逻辑思维能力。经历过一道题解四面黑板后的成就感,大年初一在实验室给电路板焊锡的苦涩,对费米狄拉克方程推导行星质量中逻辑的顿悟,和午餐辩论熵增系统的启发,我渐渐适应了大学物理与高中所想的区别,也在一个又一个美妙的公式中把物理真正变成了我的一部分。


因此我常常在想,如果说我们无法记住全部的知识点,那么本科的教育究竟带给了我们什么。也许有遇到难题想办法总结推导的能力、也许是运用基本数学、建模工具时的熟练,但我觉得这些归根结底,都是高等教育带给我们的学术自信。思维和技能是可以受到影响和训练的,渗透在一个人谈吐表达、解决问题的软实力中,终身受用。
当然除了学术资源,在伦敦的生活也是我本科的一大部分。来伦敦的第一天早上我就喝了一肚子冷风,食堂除了炸鸡就是沙拉,在英国人人都爱的大芝麻菜真的有一股火药的味道;尽管上大学前的暑假跟妈妈学了几道简单的菜,但是后来把整条鱼冻进冰箱没办法只能丢进烤箱里烤化、火太大把鸡肉外面煎糊了里面还没熟这样实打实的教训才让我真正学会了生活——的一部分——吃。人们常用“留学深造”这个词,但是我更觉得本科留学生活是我迈向更大的生活的一步,是一边探究宇宙一边埋进柴米油盐的成长。
平衡和自律带我走过这三年
今年年初,我很开心收到了来自剑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算是我本科的一大收获。回望在UCL的时光,我不敢说每一天都过得完美,但是匆忙的日子也得以从容度过,有完成的计划,也有值得继续期待的野心,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努力坚守的平衡和自律。平衡是指时间分配、制定计划,自律则是之后的执行。

目标的平衡
我是一个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的人,从小坚持的爱好也不舍得放弃;同时又有很多生活上的琐事需要处理,这使我在很长一段时间纠结于应该如何平衡我想要“得到”的一切。最夸张的时候,我在大二有过一周14小时的排练,课程要照常跟上,又跟室友在闹不愉快。我切身体会到了留学生中流行的那句“社交、学习和睡觉只能三选二”。那个时候,我迫切地需要明确我生活中的平衡:到底哪件事是我最迫切需要做的;哪件事是最重要的。这样的纠结和思考陪我走过大学中最重要的一些时刻,后来我便渐渐学会了秉承 “现在的选择不能让未来的自己后悔或遗憾“这样的原则来保证生活中的平衡。
一天的平衡
虽然大学的学业很重,我却没有放弃我的课外生活。除了听课、做实验和复习之外,我还定期参加音乐社团的排练和表演、健身、舞蹈、逛公园……为了杜绝“没有时间”这种借口,我将每一天的可用时间分成半小时的时间格,一天大概有30个格子,把固定的上课、吃饭、路程时间除掉,还有20多个,再根据目标将这些格子分配给我想做的事情上。这也帮助我很好地量化我的中长期目标。在执行上,我会时常提醒自己这是我自己制定的计划,是我自己的选择,除了“怕打脸”之外,也是在想放弃时提醒自己做一件事的初心。
平衡和自律是我大学三年最重要的坚守,因此现在的我回头看,“重心放在学习上”让我的成绩可以排在年级前10%为研究生申请的实力做保证,“把爱好当成奖励”让我收获演出和掌声,“抽空去gym”让我的肌肉线条渐渐清晰,“放弃没有意义的社交”使我懂得生命中的珍贵……这些曾经另我疲惫不堪的事情在本科有了阶段性的成果,而平衡和自律这一生活哲学却还在延续。在我能预想到的以后,科研进入了生活,新的平衡需要一段时间的调节,但是井井有条的生活会是我不变的向往。
留学三年,还有很多感叹
我们都是父母的孩子,是报喜不报忧、过了安检不回头、23公斤两个箱子穿梭航站楼,让我们成为了更坚强、更努力的孩子。也同时是那些看到当地新闻的担忧、手机手表里永远设有的两个时钟、半夜也不开静音的手机,让他们成为了我们身后最棒的父母们。感谢他们在我做每一个决定时的支持和建议,刚刚好让我不受伤又能成长;感谢无论失败或成功,在我背后永远存在的包容和力量,刚刚好让我不气馁也不骄傲……那些“学不下去”日夜里的“没事,加油”,那些冷暖季节里的“别着凉”,始终萦绕于像我一样努力在地球另一面营造生活的“孩子们”,所以刚刚好,他们是留学生的父母,是每一名不平凡的父母。
可惜三年的时光太短,最后一场考试结束于ExCel London,我却没有喜悦也没有悲伤。三年来,我不敢说我完全褪去了稚气,但是至少曾经决定坚守的还在坚守,领悟后的放弃也不再回头。我常跟朋友形容我的这段大学时光,如同一场激昂却深情的摇滚现场,有着呐喊与汗水,也充满爱与纠结。我相信我所经历的,大部分的我们也都经历,那些面对生活的困惑、矛盾与不公,与紧握的自我和梦想并存,是同龄留学生之间的心照不宣,或许多年后提起也会自豪地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