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月亮和六便士》

1 写作缘由

这部小说是英国作家毛姆以法国画家高更为原型创作的。

保罗.高更是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与梵高、塞尚并称为印象派三大巨匠。高更反对那种再现性创作,即通过反复写生而直接获得的知觉经验中的东西,他把绘画的本质看作是记忆中经验的一种创造,他以某种‘暗示’和‘象征’代替叙事性描述,用画作表达他心中的哲理。高更探索受到原始艺术的影响,特别是他对南太平洋热带岛屿的风土人情极为痴迷,其代表作《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凭借岛民厚朴的、天真无邪的形象,以画家独特的、粗放、远古、唯美的风格,对生命和宇宙寻求答案。但是高更的绘画风格让人费解,他的作品在生前并未得到认可!并且与他的作品相比,他的人生经历更加离经叛道!为了艺术追求,他放弃家庭责任,并远离文明社会,到热带岛屿与土著生活。

高更1848年出生,23岁当上股票经纪人,收入丰厚并娶了一位漂亮的丹麦姑娘为妻,有儿有女,生活美满。但是高更喜欢绘画,25岁开始绘画。在自己绘画天赋的召唤下,35岁辞去银行职务,成为职业画家。38岁时与家庭断绝了关系,过着孤独的生活。39岁时踏上了去巴拿马和马提尼岛的旅行。1891年43岁的画家前往塔希提岛进行绘画,两年后在巴黎举办画展,却彻底失败。此后画家流连于南太平洋岛屿,1891-1893年,1895-1901年在塔希提岛,1901-1903在多米尼克。1903年画家去世。

高更的人生经历以及他的画作所体现出的对于现代文明的深刻反思非常具有典型性,也许正是这些吸引了作家。毛姆在1903年旅居巴黎时对高更的生平及作品产生痴迷。1917年毛姆到南太平洋诸岛云游,到过塔希提岛。1918年毛姆动笔创作《月亮和六便士》。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斯特里克兰的经历撷取于高更的经历中的典型事件,他和高更一样:曾在交易所卖股票,生活富足,有妻子儿女。人到中年立志献身艺术,曾在潦倒不堪时接受朋友的扶持,而后竟与朋友之妻私通,最后远赴塔希提岛创作并了却余生。

2 写作特点

毛姆倡导以无所偏袒的观察者角度写作,包容看待人性。该小说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特点。

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我’是个写过小说,略有些影响的作家。小说可分为3个部分。第1部分(包括第1章到第17章)讲述‘我’在伦敦生活时斯特里克兰弃家学画的故事。第2部分(包括第18章到第44章)讲述的是‘我’在巴黎时,斯特里克兰与斯特罗夫夫妇的故事。第3部分(包括第45章到第58章结束)讲述的是‘我’在塔希提岛听到的关于画家的生活情况。

这部小说的主要人物斯特里克兰以及其他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内心活动都是通过“我”转述、观察、推测和解释来呈现的。书中没有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的直接描写,人物的想法是通过与作者的对话来展开的,显得很客观。而且很多章节是作者本人的观点、看法、思想的直接表述。所以可以说这部小说的真正主角不是画家,而是第一人称‘我’。这部小说的写法很独特!

作者并没有去塑造人物,‘我’贯穿始终,但‘我’只有思考、观点、看法等,没有形象。书中人物都有原型,‘我’与人物的交往都是日常生活场景,没有奇特之处。对人物的矛盾之处,‘我’同样迷惑,‘我’给出的解释也没有脱离常情。整本书就像一个颇有阅历的人,在和你聊天,讲述一些趣闻逸事!

3内容介绍

‘我’(作家)在伦敦时,和斯特里克兰夫妇有过交往。在我看来,他们是一个普通的中产阶级家庭,丈夫做经纪人,收入不错,妻子是个好的家庭主妇,心地纯良,喜欢结交文人墨客,有一双儿女,健康可爱。但是丈夫突然离家出走,去了巴黎。妻子和亲友怀疑丈夫是和另一个女人私奔。于是妻子委托作家去巴黎找丈夫,劝他回来。作家找到丈夫,发现他离家到巴黎,其实是为了画画。作家试图靠亲情和良知打动丈夫,但是丈夫仿佛中了魔,对家人已经毫不在乎,也不在乎世人的看法。妻子知道丈夫不是因为感情而出走,知道他永远不会回来了,她在诅咒之后放弃了让他回来的念头,靠给人打字自食其力,生活还过的不错!

5年以后作家到巴黎,又见到了斯特里克兰,画家生活潦倒,靠打零工为生,画作得不到赏识。作家的朋友斯特罗夫也是个画家,虽然画作平庸,但是很畅销。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夫妻和睦。在作家看来,他们的家庭很温馨。斯特里克兰病重之时,斯特罗夫将他接到家里照顾,但是他妻子布兰琪却爱上斯特里克兰,深爱妻子的斯特罗夫不忍妻子受苦,竟然自己离家,将家和画室让给两人。但是斯特里克兰并不爱布兰琪,最后布兰琪绝望自杀。而斯特罗夫也离开巴黎,回到荷兰乡下老家。

十几年后斯特里克兰已经去世,其画作卖出天价。作家来到画家最后生活、画画和去世的塔希提岛。通过走访画家生前接触过的人,知道了画家最后的经历。尼科尔斯船长讲述画家从马赛迫不得已来到海岛。商人科恩讲述画家打工赚钱后,就到深山中画画,没钱了再打工,生活贫苦。酒店老板娘讲述画家认为这里是他的归宿,她还给画家介绍了一个女孩爱塔做妻子,靠着女孩的土地,画家生活安定。布鲁诺船长到过画家的家,看到了他这时的快乐生活。但是好景不长,画家得了不治之症,库特拉医生讲述了画家的病逝和最后的画作。

4思想情感分析

4.1 第一部分

文章一开始,斯特里克兰已经成为公认的伟大的画家,他的画作和生平的奇特,引发了种种评论。作家“我”与画家有过交往。作家不愿追随潮流,既不想编造神话,也不想文过饰非,而是想把画家还愿成生活中最有可能的样子。

斯特里克兰这个人物让人费解,但是你却不能要求小说作者毛姆给出合理的解释。如果书中人物是作者创造和虚构的,作者有必要对人物的行为思想的合理性给出解释,读者也会考虑作者是出于什么中心思想来塑造人物的。但是作者毛姆却巧妙的推卸了责任,因为他的人物是有原型的,这些行为是真实发生过的,所以作者被解放出来,直接和读者站在一边,一起探讨他们行为的合理性!

读者心中存有的疑问,小说通过作家“我”向当事人提出来了,比如作者问斯特里克兰为什么舍弃家庭,是否感到愧疚,但是读者不能指望得到满意的答复。画家毫不掩饰自己的想法,回答简单诚实。“完全不在乎(妻子)了”“我对他们(孩子)没有什么特殊的感情”“别人的咒骂和鄙视对我来说无所谓”。而略微像样的解释是“我控制不住自己。假如有人掉进水里,那么他游泳的本事高明也好,差劲也好,都是无关紧要的:他要么挣扎着爬出来,要么就被淹死。”这是他必须画画的原因!

作家知道画家是真心的,犹如对上帝的皈依。因为他不是为了标榜自己,所以不在乎他人的看法,不依从社会所认定的良知,所以作家无能为力。

画家的直言不讳并未让作家反感,“他的声音饱含着真正的热情,我情不自禁地被感动了。”与之相反,作家觉得自己的愤慨有一种装腔作势,是因为社会环境和文化教养使他觉得应该保持谴责的态度。与丈夫相比,斯特里克兰太太言谈举止无不得体,“在伤心欲绝的情况下,她居然还能够依照她对穿衣打扮的理解给自己不得不饰演的角色配上合适的服装”。但是她合情合理的表现,却让作者觉得缺乏真诚,“为了激起我的同情,她竟然将悲伤表演给我看”。到最后她的处世圆滑,让作者怀疑“她是不是一直在耍我”。

斯特里克兰太太的反应最初让人困惑!她说“如果他是疯狂地爱上某个人,带着她跑掉,那我可以原谅他。……但这是另外一回事。我恨他。我永远不会原谅他”。“我希望他死的时候穷困潦倒、众叛亲离。我希望他染上恶心的疥疮,浑身发烂。”作家看到这个温柔体贴的女人表现出如此阴险歹毒,感到难过!但是在看到第43章时有所领悟,明白她说的“另外一回事”是什么了!如果人们认为他丈夫是因为潜在的天赋被激发,去追求理想,那么人们会把他太太想象成“难以相处、索然无味,或者见识浅陋,对灵性的追求不以为然”的人物,他丈夫对不能情投意合的配偶失去耐心,不得不出走,这才是斯特里克兰太太深恨的!

斯特里克兰太太显然更懂人情世故,她故意散布丈夫与舞女私奔的消息,这为她带来了同情,而她的教养和学识为她增添了名望,她实现了自食其力,并且维护了体面的生活。

4.2 第2部分

除了斯特里克兰,小说还着重刻画了另一个画家斯特罗夫和他的妻子。这也是两个很独特的谜一样的人物。斯特罗夫虽然没有什么绘画天赋,他的写实画却很畅销。他的线条和色彩很讲究,有人称他为“巧克力盒大师”,他的画适合商人和工匠的口味。像他自己说的“我把罗曼蒂克的情调送进各种人的家里”。依靠卖画,他的生活还不错。但是他的状态却被同行瞧不起,他似乎成了某种艺术理念的牺牲品!但是他本性善良,也有独到的鉴赏艺术的眼光。他为人热情诚挚,主动救助斯特里克兰,即使遇到背叛也没有心怀怨恨。他的妻子布兰琪本来很欣赏丈夫的画,生活过的平静而舒适,却莫名其妙的爱上了斯特里克兰,而对方并不在乎她,最终布兰琪绝望自杀。

这同样是两个充满矛盾的人物,但是你不必怀疑他们的真实性,因为他们的性格谈吐也是有原型的。斯特洛夫的原型是毛姆的一个朋友,而布兰琪的悲剧是嫁接了毛姆的哥哥哈里的悲剧:这个郁郁不得志的文学爱好者在1904年喝硝酸自杀。

布兰琪是斯特罗夫的梦想,而布兰琪的梦想是斯特里克兰。与斯特里克兰代表的原始力量相碰撞之后,两人走向了两个极端。布兰琪放弃平静的生活,飞蛾扑火。斯特罗夫则打算返回到父母所在的乡间,像他们一样保持卑微的心态,驯服而温和的过安分守己的日子。

在斯特罗夫眼里,布兰琪像夏尔丹的画《饭前祈祷》中那个扎着头巾、穿着围裙的可爱主妇。“她从容地在锅碗瓢盆间忙碌着,宛如举行仪式般肃穆地操持家务,使这些日常劳动具备了崇高的意义”。当布兰琪把东西收拾得井然有序时,斯特罗夫心里会泛起一丝温暖的柔情。斯特罗夫的小房间给作者特别温馨的感觉,他的画室充满了浪漫情调,美轮美奂。

斯特里克兰给布兰琪画了一幅裸体画,不仅画出了人体的美妙,还画出了灵魂,充满了让人心神激荡、前所未有的灵性。

作为画中人物,布兰琪显然更看重灵魂。布兰琪爱上了斯特里克兰。但是斯特里克兰并不需要她,他不需要整洁的家庭环境和画室环境,不在意生活的衣食住行。当他的画作完成后,他对画中人物就失去了兴趣。布兰琪心灵的激荡,最终带来的却是灾难。布兰琪投奔的原始力量在她平静安详的日常生活的湖面上掀起巨浪,使她淹没其中!

听到布兰琪私奔的消息,作家对其情感变化有一段推测。布兰琪与斯特里克兰在一起时,作家与他们见过面,但是从外表什么也看不出来。在布兰琪自杀后,作家与斯特里克兰见面时责问他,问出了读者的疑惑,但是斯特里克兰并没有感到内疚。他认为布兰琪“头脑愚蠢、精神失常”,“男人的灵魂漫步于宇宙最偏远的角落”而“女人自身软弱无能,所以拼命想指挥男人”,“在潜意识里,我们很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看法去左右别人的行为”。当斯特里克兰是这样的态度时,读者应该明白布兰琪的绝望是什么了。她舍弃了一切去爱他,而对方对她的爱不屑一顾。

随后作家似乎有为自己和写作者辩护的意思,作家剖析了写作者的特性,“把恶棍的形象塑造得合乎逻辑和完整丰满,别具一种吸引力”。“作家创造恶棍是为了满足某些本能,就是那些在文明世界的礼仪风俗的压迫下退入神秘的潜意识深处的本能。”“作家更为关注的是去认识,而不是评判”。

直到第42章,作家才正面写斯特里克兰的画作。但是作家的第一感觉竟然是“我突然觉得这整件事是一场愚不可及的、莫名其妙的闹剧”。但作家最终还是看出了“他似乎已经见识了宇宙的灵魂,迫切地想要将其呈现出来。”

在第43章和第44章,作者自己完全从小说中跳出来了!作者写了各种可能的解释和小说的惯常写法,但是他不想进入任何一个写作的窠臼中去。这些窠臼包括:1)对于他立志画画,可以写他从小就有这个志向,为了谋生不得不放弃。而对艺术的热爱与生活的责任发生冲突,唤起读者同情,将他当成勇于牺牲的英雄。2)他潜在的艺术天赋被唤醒,妻子束缚了他,于是他投向了能给他灵感的另一个女人。甚至为了突出他,而丑化他身边的人。但是实际情况很平淡,他绘画完全是出于本能,甚至他在绘画上的观点完全流于庸俗。

4.3 第3部分

在海岛上,画家找到了自我,让他名闻遐迩的作品都出自这里。这一部分的内容可以和第一部分对比着看。作者很独特的采用他人的描述,这种带有他人视角的写作显得新颖独特。

第46章尼科尔斯船长讲述了斯特里克兰从马赛到塔希提岛的经过。在他的讲述中,斯特里克兰是个穷困潦倒的打工者,得罪了人,走投无路逃到海岛。作者一方面拿这种生活和他在伦敦时的生活进行鲜明的对比,另一方面作者又否定了其真实性,“尼科尔斯船长是个信口开河的吹牛大王,他跟我说的这些话可能一句都不是真的。”那么如果是作家本人创作,他会描绘一个完全不同的画面:画家怀着梦想,带着孤独的灵魂,奔向令他魂牵梦绕的陌生群岛,他义无反顾的形象,表现出慷慨激昂、勇往直前的气概!如同嘉宝在那部著名影片《瑞典女王》中的结尾。作者含蓄的表明,尼科尔斯船长的话不可信,而以前作家们的写作套路也同样不可信!作者认为实际上,画家在岛上并没有给人留下特别的深刻印象。

商人科恩曾经帮助过画家,给他工作。但是画家并不愿长久打工,而是不时到深山中寻找灵感。科恩曾经借给画家200磅,事后画家送给科恩一幅画。当多年后这幅画卖出3万磅的天价时,科恩的话让作家肃然起敬“我真希望可怜的斯特里克兰还活着。我想知道,当我把卖画得到的两万九千八百法郎还给他时,他会说些什么”。作为商人,科恩对钱记的很清楚,但是他并无贪婪之心,可见岛上毕竟人心淳朴!对比第3章对文学聚会的描写,那些作家太过装腔作势。

酒店老板娘缇亚蕾为人很坦率,她热心的帮画家找了个女孩当妻子,因为没有购买画家的遗作错过发财机会而时常遗憾。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作家伦敦的朋友露丝,她对他人际遇的幸灾乐祸和故作玄虚说出一些似有哲理的话,表面上有趣实际有取笑之嫌。可见都市生活浮华,缺少真诚!

斯特里克兰曾经对缇亚蕾说过“看到(塔希提)海岛的轮廓,我立刻知道这就是我毕生在寻找的地方……我敢发誓我以前在这里生活过”。而作家用亚伯拉罕和卡迈克尔的故事,强化说明了归宿的含义。布鲁诺船长描述了画家的快乐生活,他理解斯特里克兰,相信他们有共同的激情,对美的追求。画家是用画作来表现,而他是用生活来表现。与之对比的是画家连襟和作家站在道德高度的故作姿态。

通过库特拉医生的眼和作家自己的眼,我们了解了那些有奇特之美的画作。画家似乎见识过不能为凡人所知的神圣景象,“画中的意象是原始而可怕的,是非人的”,“它既美不胜收,又低俗下流”,“就像传说中的黑魔法”。这些画有魔咒,但是日常生活可以将它打破!

而最后一章也很有意思。作家再次见到斯特里卡兰太太,这时画家已经闻名天下,有评论家来采访画家太太。艾美看起来很优雅,提到丈夫的名字时,口气很亲昵,让作家觉得好笑。“她说的句句都会真话,却又让人觉得她和她丈夫向来琴瑟和谐”。客厅的布置很时尚,但是五彩斑斓的装饰风格与以前截然相反,可见她并不在乎内涵。客厅挂着丈夫画作的复制品,那是画家心目中的神圣家庭。而斯特里克兰太太只是觉得画作非常有装饰性。反过来看,斯特里克兰太太竭力维护的这种体面的生活,在画家看来,是不是也不像真实的生活,就像斯特罗夫的“巧克力盒”,只是一种装饰画!

5 人生感悟

如果说高更是用画作表达自己的人生哲理,那么作者毛姆用的是用小说。作者理解的是现代社会与原始自然力量之间的对立和相互需要。

5.1  生活的表面

生活大部分时候像平静的大海,在掀起惊涛骇浪之前,它看起来平静安谧。事情没有发生前,在作家眼里,斯特里克兰夫妇和斯特罗夫夫妇的生活都是舒适温馨的。

斯特里克兰家的生活是普通的中产阶级之家,是社会有机体中健康正常的细胞。太太心地纯良、和蔼可亲、热情好客,她爱好结交文人墨客,热爱文学,“创造了虚幻的世界,高高兴兴在里面生活”。她天生很有同情心,也很善于运用她的特长。而她丈夫看起来是个呆板无趣的普通男人,看起来善良、诚实、不善于交际,“克勤克俭的过着仁慈的上帝安排给他的生活”,“会是个安分的良民、体贴的丈夫、慈祥的父亲和诚实的经纪人。”

斯特罗夫的小家庭给人特别温馨的感觉。“他对妻子那样纯洁的爱是很值得赞赏的”,“他的热烈诚挚叫人不得不感动”,他的妻子“对斯特罗夫十分温柔体贴”,“他们过的是幸福美满、井然有序的生活”,“他们的生活宛如悠扬的牧歌,别具一种独特之美”。

5.2 生活的对立

当灵魂里潜藏的创作本能被唤醒,斯特里克兰要追求艺术。很奇怪的是,从生活的表面看,太太艾美离艺术更近,她爱好结交文人墨客,附庸风雅。而且在文化艺术聚会中,她丈夫显得很无趣。但是高雅人士追求的艺术,是一种时尚生活品味,偶尔的逾规越矩之举,不过是博得名声的伎俩。但是丈夫对艺术“拥有盲信者的率真和布道者的狂热”,他不会把艺术当成生活的附庸和装饰,他的离经叛道的行为不是为了他人的赞许。真真切切的,为了艺术,他毁掉了生活。

在作者毛姆看来,这些不同产生的对立和相互轻视,是无法沟通和调和的。斯特里克兰离开家后,对他妻子和孩子完全不在乎了。如果说画家在奋力追求灵性,那么他妻子似乎也在奋力追求什么!妻子意识到他不是出于爱情而是出于理想离开时,立刻表明不爱他了。她能够接受他的出轨,但是对于他的理想,却不能接受。画家的离去使她的理想破灭,所以她对他恩断义绝。在作者眼里,她从温柔体贴变得阴险歹毒,她丈夫从一个温和的普通人变得自私不可理喻。作者没有去试图让双方和解,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局面,或者即使选择不同,但让双方达成一定程度的相互谅解!

对于斯特罗夫太太布兰琪的悲剧,作家“我”感叹道:“我很想知道她到底是看到了什么样的残酷深渊,才会害怕得不想再活下去。”这段话让人感觉是作者毛姆在质疑他哥哥的死!布兰琪并不爱斯特罗夫,她是因为未婚先孕、走投无路而接受斯特罗夫的爱的。把自己隐秘的事告诉斯特里克兰,她显然希望能得到理解。但是斯特里克兰并不在乎外界的看法,他坦然承认自己很可恶,对于作家骂他“是个无可救药的臭流氓”,他也无所谓。那么他同样不会为布兰琪辩护,他把布兰琪看成无赖,对斯特罗夫的爱不但不感激反而心生怨恨,以和别的男人私通来报复。布兰琪做不到这么叛逆,做不到蔑视一切社会规范,把自己当恶人,因此她会被深深伤害。斯特里克兰无视外界,一直保持平静,靠的是强大的内心力量。但是布兰琪没有,她想依靠斯特里克兰的力量,但是对方并不需要她,她无法抓住对方心里的灵魂。这才是布兰琪面临的残酷深渊吧?!

毛姆哥哥的自杀,是否源于理想和现实的巨大矛盾?探索内心,按照内心的指引来生活,存在很大风险。如果不是受到自身内在的驱使,没有强大的内在力量支持,与现实的对抗最后会让自己崩溃的。布兰琪被别人的内在吸引,如飞蛾扑火一般,最终毁灭了自己。

斯特里克兰和斯特罗夫的对立同样让人嘘唏!斯特罗夫是赏识斯特里克兰的,他比任何人都提前知道对方是伟大的艺术家,并且说“假如百年之后还有人记得你(作家“我”)和我,那将会是因为我们认识查尔斯.斯特里克兰”。虽然他自己的画作平庸,但是他知道,美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不是轻易能得到的,也不是轻易能认识的。当布兰琪说第一眼看到他的画就喜欢得不得了,“斯特罗夫的嘴唇有点发抖”,他知道这证实自己的画远远谈不上美!但是斯特里克兰却很讨厌斯特罗夫,不知道他说布兰琪的话是不是说的是自己,因为他不得不接受斯特罗夫的帮助而心生怨恨,所以引诱他的妻子作为报复!

作者并不想为斯特里克兰辩护,他的确自私无情!但同时他又同情画家,因为现实对他同样无情!最后一章画家儿子说的那句话,我不知道原文是什么,但是想用相似的另一句话来表达,那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斯特里克兰对艺术真诚不懈的追求,终于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自己心灵的解脱。但是他对社会的反叛和对他人的伤害,使他难容于世,生活的困顿终于使他被疾病摧毁。

毛姆并没有打算给出判断和结论,没有肯定什么和否定什么,而是给出了另外的视角,给出了对立的两种不同生活信念的各自的正面描述。

5.3 生活的相互需要

现代社会越发展,离原始的力量越遥远。但是那种力量是生命的源泉,人们渴望得到它,这是画家的作品最终得到欣赏的原因吧!但是文明社会不支持获得它的过程。文明社会已经离本源太遥远,为维护社会秩序,人们束缚在各种道德规范之中。画家被内在的激情所激励,不得不逃离文明社会的束缚。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最终在偏僻原始的海岛找到归宿和灵感,完成了灵魂的涅槃,创作出了惊世杰作。当他的画作卖出天价,说明他所给出的是文明社会极为稀缺的东西,说明对立的双方同时又是相互需要的!

极为矛盾的是,画家在塔希提岛才能完成创作,但是岛上的人并不懂得欣赏他的作品。理解欣赏乃至推崇还是来自巴黎——这个艺术之都。从岛上的人看来,“巴黎有很多疯子”!毛姆对这种社会状况进行了如实描写,他不愿意将故事引入各种幻象中。

海岛上科恩的话,让我们设想:假如画家能够活到功成名就的时候,他回想往事,对斯特罗夫、布兰琪、艾美的态度会不会有变化?斯特罗夫是沉浸在生活中的,他是懂斯特里克兰的,但是画家不能接受!如果画家能活到功成名就的时候,他能否变得宽容,就像叔本华晚年,他会接受斯特罗夫的崇拜吗?后者虽然自己做不到,却是真正有眼光的理解斯特里克兰的!

斯特里克兰就像一个被激情驱使着跋涉众生的朝圣者,寻找着某座不知是否存在的神庙。他不愿进行任何停留,也害怕接受他人的救助会让自己失去前行的勇气。但是当他到达神庙时,他会不会产生给信徒传道的热情呢?也许他会后悔自己对斯特里克兰夫妇的薄情,会去帮助被艺术吸引、追求艺术的人们!

如果画家至死也没找到自己追求的东西,他会后悔吗?他是否成名对于岛上的人们来说,没有区别。他会后悔给家人和朋友造成了伤害吗?如果画家死后也未成名,也许斯特罗夫会遗憾,而他妻子艾美会在内心瞧不起他,但会在人前怜悯他,但这些画家并不需要吧!

6 价值观的调整

《月亮和六便士》这个书名来自于1915年8月12日《泰晤士报文学增刊》上一篇持论较为公允的书评,该文作者称《人性的枷锁》的主角“和许多年轻人一样,为天上的月亮神魂颠倒,对脚下的六便士视而不见。”那时的年轻人为了理想,对世俗生活不以为然。然而今天的年轻人,恐怕更在意六便士的世俗生活,而对抬眼可见的月亮不屑一顾吧!

在第50章,作者讲述了亚伯拉罕和卡迈克尔的故事。亚伯拉罕本来在医院工作非常出色,有着光明的前途。但是他在度假去埃及时,莫名其妙的在亚历山大港定居下来,做着低微的工作。他赚的钱只够过日子,但是他很满足,从来没有后悔过。与之相反,卡迈克尔填补了亚伯拉罕留下的空缺,如愿以偿的成为医学界的显赫人物。在世俗眼里,卡迈克尔幸运的成功了,而亚伯拉罕愚蠢的把自己糟蹋了。作者在文后提出问题:“难道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让你感到舒服的环境里,让你的内心得到安宁是糟蹋自己吗?难道成为年入上万英镑的外科医生,娶得如花美眷就算是成功吗?我想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你认为你应该对社会做出什么贡献,应该对自己有什么要求。”作者后面说的就是人对生活持有的价值观的问题吧!

在第14章,作家“我”引用康德的话“做人要循规蹈矩,要让自己的行为符合普遍法则”,“良知是心灵的卫兵,它守护着各种社会赖以存续的规则”,虽然作者认为大多数人“太过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太过害怕遭受别人的责难,”已经成为所谓良知的奴隶,但良知毕竟是联结个体和整体的强韧的纽带,要是每个人都不受束缚,这个世界就完了。所以那些离经叛道者遭受社会的责难,也是很正常和正当的!

亚伯拉罕本人说,‘其实做出决定的不是我,而是我内心某种更为强大的力量’。斯特里克兰说道:“我控制不住自己。”作家本人也觉得某种猛烈的力量“非常强大,压倒了他的意志,牢牢地控制住他”。在社会规范之外还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在发挥作用,而这两种力量有时是强烈对立的。中国有天道和人道之说,古时哲人也有两难的感叹,合乎人道逆于天道,顺乎天道又逆于人道。

社会约束的反面并不一定就是罪恶,社会规范有其局限性,毛姆让我们看到生活的另外一面,兽性中含着灵性。大多数人在社会规范中做事,少数人纯粹伤害他人,处于罪恶之中,另外少数人不遵守规范却是为了超越。这两种情况很难分辨,只有当后者做出卓越贡献时,人们才会谅解其违规,并给与荣誉。除非真正感受到内心的强大力量,对社会规范的违反是很难承受其压力的!

现代社会的人们都是从小受教育的,在进入社会之前早已灌输了社会认可的价值观。但是没有经过自己内心认可的价值观,是不可能真正信奉的!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再去调整是很正常的,迷茫和焦虑都是调整的信号。

社会普遍价值观也是在调整的,当年的年轻人为月亮神魂颠倒,而今天看重的是活在当下。有人认为生活每时每刻都会有惊喜,也就是脚下有说不清的六便士在等你去捡。如果一辈子不停的捡六便士,你的一生就会快乐的一生了吗?这时候人真的要问自己的内心。

对小说的理解,也反应出读者的价值观的不同和变化。如果在年轻时读此小说,我是不能接受斯特里克兰的,不能接受他放弃家庭责任,不能接受他引诱他人之妻,尤为不能容忍的是他在事后并无半点愧疚。现在在经历生活之后,并不认为他是对的,但人变得宽容,对他会有一些同情之心和敬佩之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5,923评论 6 49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154评论 3 3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1,775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960评论 1 290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976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972评论 1 29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893评论 3 41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709评论 0 271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159评论 1 308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400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552评论 1 34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265评论 5 34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876评论 3 32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528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701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552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451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一 斯特里克兰是一个股票经纪人,艾美是家庭主妇。...
    不问问题阅读 708评论 1 0
  • 我想我是有很多年没有提笔写过东西了,在我印象中最近一次写东西还是四年前在深圳写过一篇简短的演讲稿,如果那...
    大丶铭阅读 1,257评论 1 5
  • 2017年8月8日晚9点19分,四川九寨沟发生7级地震,周边多地有震感。 我正躺在床上,在客厅的老公突然大喊一声:...
    Q小喵阅读 930评论 28 40
  • 橱柜里的小白鞋 洗了又刷 刷了又洗 终究泛黄被遗弃 换个模样 也许并不是他们所说的天堂 该是怎样就是怎样 青春啊 ...
    猫九先生阅读 217评论 0 1
  • 呵呵 想起十岁时候的自己 每天都是呵呵 在大海边 在辽河上 在胡同里 在小桌旁 都是我们 都是我们的笑声 我们的芬...
    西_曼阅读 144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