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说医生应该是技术工种,大家凭本事吃饭。但是有人就不可避免的有人际关系,所以大夫们也是高超的交际高手。
医院待久了,我自己越来越不相信名医,所谓的名医有好多是搞关系堆出来一堆的名号,然后晋职称,名号加职称等于名医。自己人看病我还是注重人品和做事方式。太能说的大夫,我真心不敢找。
如今能忽悠已然流行到小大夫了,刚毕业的年轻大夫,说起话来一套又一套,认识多少多少人,多少多少主任,但是一解释起病情来,天呐,说的那是啥?连这个病名是什么都不知道,就开始胡扯,而且振振有词。我无奈的对咨询的实习生说到,让你们老师在看看这个病例。从别人那里听到一星半解,又开始新一轮的忽悠。但是,很多主任捧他,我相信不久,他也将变成专家。
工作十年迎来了第一次的大规模的更新换代,从院长到中层科室主任。你可以看到很明显的分界,有的务实却不擅长交际。有的左右逢源,如鱼得水。同事间发生着微妙的关系。
新主任周边围绕越来越多的小年轻,这些小年轻在新主任面前如新鲜的血液,沸腾着。毕竟曾经老主任带起来的人一直没能给这些小年轻机会,而老主任带起来的年轻人慢慢被打压,即便上位,同级没有上位的也不会让你安生。
技术工种就这样变得越来越不纯粹。年轻人们利用一切机会,在新领导面前表现,含沙射影,故弄玄虚,阳奉阴违。不会表现的,专注技术的,如跟随同样专业型领导,还有生存的空间。不然,各种小动作也会让你无奈。
医改在即,大夫们必将经历一次革命,决定着他们的命运。如何走?要说专业,每个人都会说自己很专业,拿出一堆证书奖状,有多少有分量?十年的工作经历,让我看到了,是否专业性,主要看这个人是否专业?人的脑容量有限,善于交际手段的人,专业性必然顾及的要少,因为心思不专一了。
接触了几位业界大咖,年轻时所收到的非议绝对不清。你能清晰的感受到他们如何艰难的从那个困兽场爬出来。同时,也感受到这种纯粹性人才出头的有多少。
也听大咖们讲过一个科研病例,称最早做这个研究的人已经早早从公立体制辞职,如今不知在哪个民办医院。我感慨,十几年后我们才重视的项目,他那么早就发现了,又是什么原因让他斩断思路,逃离战场?那时候发现的问题,他应该也很兴奋吧?如此离开让自己兴奋的项目,也很无奈吧?
临床和科研本来最应该纯粹的行业,再无纯粹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