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正处于人生的岔路口,踌躇不定?
你是否深陷于迷茫和无助,饱受煎熬?
在当代风驰电掣的忙碌中,我们难免困惑,甚至丢了自我。生而为人,究竟为何?不妨停下来,听听古代哲学家的声音……
书名:《生活的哲学》
作者:朱尔斯 埃文斯
简介:作者构筑了一座梦幻的人生学园,12位古希腊哲学家组成强力阵容,为我们讲授古老哲学,弥补现代教育的缺失:如何控制情绪、应对迷茫、规划人生……让古老的智慧再次点亮生活。
01哲学 幸福生活的起点
例 “大一时,我的学习进展顺利,情绪却突然陷入混乱,生活一团糟。我发现大学更像是工厂:我们按时进去,交了论文后按时离开,之后就全靠自己。它从未教我如何理解和控制情绪、如何寻找人生的目的。在困惑、挣扎了5年后,我患上了社交恐惧症、抑郁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后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逐渐得以康复。我原先一直认为:每个人都必须认可我,若非如此,将是可怕的事情。这种信念是错误的,正是由于太在意他人的看法,我才如此恐惧社交。”
作者以自身为例,证明了错误信念会带来痛苦。柏拉图和艾比科泰德都认为:“有毒的信念是痛苦的核心,影响人们的是事件含义而非事件本身。”这便是认知行为疗法的来源。
哲学具有治愈能力,却只覆盖了一小部分人。所以有人提倡,把哲学带回街头。迄今为止,全球已有近500个苏格拉底咖啡馆,英国有30多个哲学酒馆。
书中出现的每一个人,都被古代哲学而得到了救赎,他们发现,哲学真的很管用,哪怕是在最极端、最危险的情况下。
苏格拉底说:“我们远比想象中强大,完全可以自我救赎。却总是忘记自身的力量,跑到别处去乞求。”
他认为,哲学能改变人,并带来幸福。
02做自己生命的舵手
例 安娜5岁,智商低于正常水平。母亲20岁,吸毒,常与毒贩厮打。父亲50岁,酗酒、爱性虐。3岁时,父亲把她带到色情录像室,和几个男人一起性侵了她。不堪的画面历历在目,扎在她稚嫩的心灵上。她认为,自己因这些事而成为了坏女孩。
接受行为疗法两年后,治疗师问:“你能让海浪停下来,不去拍打沙滩吗?”安娜摇摇头。在讨论了可控与不可控后,治疗师又问: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更像海浪还是你所思考的东西?”她沉默5分钟,回答:“像海浪”。此后,她明白了,自己无法控制成年人,但可以控制如何去看待这件事。后来,安娜不酗酒、也不吸毒,并且成为了班上的优等生。
安娜本可养成受害者的思维,抱怨命运丢给她的磨难,让自己的人生垮掉,但她知道:自己有能力选择不同于父母的生活。她也真的做到了。
爱比克泰德(斯多葛派哲学家)认为,我们的痛苦源于两大错误:一,妄图掌握不可控的事物,二,未承担起对内心信念的责任,这是可控的。我们总是把想法归罪于爱人、父母、归咎于环境、经济、社会,最终感到无助、愤懑不平。通过提醒自己什么是可控的,什么是不可控的,能克服无助感。
宁静祷文:接受我不能改变的一切,改变我能改变的一切。
03哲学是身心操练
于古人而言,哲学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上,更要落实到实践中。
例 迈克尔(斯多葛派)每天早上4点半起床读书、随后大强度健身,一天只吃一顿饭。他说:“挨饿让人更舒服,你感到自己控制了快感和痛苦。”正如苏格拉底所言: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
斯多葛学派本身就比较苦行,它兴起于公元前3世纪,原指雅典市场角落里的石柱廊,斯多葛派在那教授街头哲学。主要思想有二:一是宿命论,即分清什么可控,什么不可控,接受无法改变的一切。二是禁欲论,主张用理性对抗欲望。
哲学训练非一蹴而就,它是一种持久的生活方式,要日日练,并练上许多年。
那,如何知道在哲学训练中有无进步?
古人的方法是记日记,反思白天的情绪,挖掘有毒的信念。艾比科泰德说:“若想摆脱坏脾气,就记录未发火的日子。”通过计算对抗坏习惯的次数,有利于获得成就感,当进步可以量化时,你就能更笃定地走下去。
04接受并适应人生中的不完美
例 法律执行官杰西,37岁,易怒,脾气极其狂躁。在30岁时接触斯多葛哲学,坚持定期阅读与记笔记,慢慢性情有所改变。
“我曾听到助理笑话我,好像我是一个大傻瓜,当时气极了,真想抓住他的脖子,但我迫使自己冷静下来。我想,他就是这样的人,向来如此,并非针对我。这么做很管用。”杰西说,通过斯多葛式的练习,控制了愤怒。
斯多葛派看来,事情本就是如此,生气毫无意义。比如因天气不好而生气,就是把无人格的东西人格化了。你可能会因他人的轻率、粗鲁、傲慢、自私而生气,可事实是:人们历来都是如此,并非仅仅针对你。
如奥勒留在《沉思录》中所写:“每日清晨对自己说:我将碰到好管闲事的人、忘恩负义的人、欺骗的人、善妒的人,他们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无法分辨善与恶。我既不会受他们的伤害,亦不会对同胞发怒。”
05享受当下的艺术
斯多葛哲学较为苦行,与之相对的是伊壁鸠鲁---古希腊哲学家。他倡导退出社会的哲学,并和友人凑钱建立了哲学公社,称之为“花园”,入口处写着:陌生人,你将在此过着舒适的生活,这里,享乐才是至善。
有流言说他只知享乐,终日沉浸于美酒派对、色情文学,这些诽谤延续至今。其实,伊壁鸠鲁是一位理性的享乐主义者,他的财物很少、饮食极简。
“我所说的快乐并非酗酒、狂欢、性爱,而是身体无痛苦、灵魂无烦恼,它是一种清醒的思考。你的欲求越少、越简单,就越容易实现。”伊壁鸠鲁的主张虽与斯多葛派相反,但二者都视哲学为心理治疗,能消除人的错误信念,带来幸福。
06我们为何身处这个世界
古代哲学家常想像自己升至太空,俯视街道、城市、国家,最后以宇宙视角俯视整个地球。沉思宇宙,是古代疗法,也是现代心理学的最小化技巧:把生活缩小,放在宇宙视角下,获得一种分离的尺度。
奥勒留就是这么做的:在宇宙中,亚洲和欧洲只不过是两个小角落,阿索斯山只是一个微小的隆起,漫长的时间只是针尖大小的节点。一切都微小、易变、消亡。
如何练习?观看天文书或纪录片。 当站在浩瀚的时间和空间面前,焦虑会逐渐平静下来,灵性能够减轻畏惧。
过于使用最小化技巧,也有其弊。在宇宙视角中,也许,会对地球生活产生强烈的厌恶感。人生算什么?几十亿生命又算什么?
赫拉克利特:人生的意义是去壮大意识的火焰。
艾比科泰德:神不仅把人视为其作品的观众,还是解释者。
柏拉图:人生的意义是发展我们的意识,以便从世俗的牵挂中解脱,认清神圣的现实。
亚里士多德:人类最终目标是沉思神。
07格言的力量
例 “我用认知行为疗法克服社交焦虑时,每晚都读这些格言,“接受是一种积极的体验””“当下平静、快乐”等。我甚至还在公交车上听它们的录音,将之浸入大脑,成为潜意识的一部分。我去哪儿都带一个小本子,在上头写着给力的句子。每逢紧张,就退到隐蔽之处,反复诵读。尽管有些荒谬,但确实很管用。另一个人,是英国精神医院CEO,患有躁郁症。他15年来从未请过假,全靠随身带的小本子,因为上面写满了有用的格言。每当旧习惯卷土重来,他就翻到相关页面,用一两句话武装自己。跟我一样,他发现这个技巧能救命。”
古代哲学被压缩为精简的格言,学生们把格言写在墙上、画上、吊坠上,甚至纹在身体上。把格言融入内心,成为身体的一部分。
古人都知道重复一句话的力量。
爱比克泰德认为:人们很难想起一种人事,除非每天都接触同一条原则,并用于生活。
毕达哥拉斯认为:应记住哲学、反复背诵吟唱,把神奇的逻各斯印在肉体、血液和灵魂中。
有人质疑:认知行为治疗好比洗脑术,把格言变成不假思索的习惯,岂不是很危险?
没错,在培养思维习惯的同时,也要维持质疑这些习惯的能力,即在接纳与怀疑中取得动态平衡。
08哲学 批判性思维
怀疑论者坚持认为,承认知识的有限性是哲学的本质。如皮浪所言:“人们永远不能确切知道某件事的真假。比如,我们都认为蜜的味道是甜的,但它本质上究竟是什么味道?可能对病人或其他物种而言,蜜的味道不是这样的。
怀疑论作为哲学运动已存在数百年,源头可追溯至苏格拉底。我们都知道苏格拉底的名言:“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
完全激进的怀疑主义:没有什么是真的。
更加客观的怀疑主义:有些假说比其他假说更有可能。
09纷繁社会中的简单生活
例 “第欧根尼,首位犬儒主义者,也是最著名的一位。他是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只食残羹剩饭,就住在罗马中央的一只桶里,向困惑的人们展示生活多么简单、快乐。这种奇异的举止招来外号---狗一样的第欧根尼,这也是犬儒一词的由来。”
第欧根尼认为:我们的耻辱感被文明弄得太精细了,导致我们焦虑、神经质、感到疏离。我们把全部精力用于在陌生人面前好好表现,戴上文明的面具,隐藏任何看上去狂野、原始的东西。可是,如果一种行为是自然的,我们为什么要感到羞耻?为什么要把它隐藏?
一个叫梅拓克的年轻人在演说时放了个屁,他因为这失礼行为感到发怵,于是把自己关在家里,准备自杀。第欧根尼的学生去看望他,快快乐乐地放了一个屁。然后,梅拓克成了他的学生,后来成了哲学家。
我们私底下快乐的放屁,为什么要羞于当众放屁?那是一种对自然行为的神经质压抑。
调配犬儒主义哲学,应用于现代心理疗法,称“羞耻攻击”。
如果害怕被观看或被嘲笑,就要有意识的练习招致嘲笑,使自己对此经历脱敏。如:叉着一根香蕉沿着大街走,或者问陌生人北极怎么走。人们会投来异样的目光,但那又如何?你会发现,一点嘲笑并不会杀死人。态度改变后,外界的羞辱能转化为内心的胜利。
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认为,我们为获得陌生人赞同,终生致力于有钱、迷人、成功。倘若有朝一日做到了,我们却不比当初快乐,反而更加焦虑和暴躁。然后意识到,我们终生追逐的皆是幻想,为取悦幽灵一样的旁观者。
同代人 曼德维尔指出,若我们都像第欧根尼禁欲苦行,资本主义经济会崩溃,资本主义需要我们追求幻想,过着努力奋斗的悲惨生活。
第欧根尼恰恰拒绝这种虚幻追求,他以为,流浪者的生活更加幸福,没有文明生活那样复杂、焦虑。你什么都不用怕,因为没有什么可失去的。流浪者的生活更独立,因为不需要遵守所谓的社会规则,去阿谀奉承。
犬儒主义的生活方式或许过于极端,很难付诸实践,却给我们上了一课:快乐与否并不取决于物质多寡,而是源于内心的富足。
压力山大大帝采访桶里的第欧根尼,询问着可以送些什么,第欧根尼答:‘’别挡住我的阳光就行了。‘’
别挡住我的阳光就行,朴素生活的典范。
10我们能建立一个完美社会吗
柏拉图对人类复杂心理有细致深入的解释,提出了三重结构论,即人有多个自我,我们可以通过训练,使理性凌驾于冲动之上。训练好身体之后,理性才能冲出身体,升至精神王国。对此,柏拉图有段漂亮的描述:哲学家长出翅膀,飞向狂喜。
可是,当哲学家“醒来”后,意识到现象世界只是幻象之洞,被人们当做现实的,只是投射在山洞墙壁上的影子。哲学家努力地摆脱幻想,走到阳光下,想回洞里唤醒其他人,反而会被指责遮挡了视线、甚至开始被嘲笑。苏格拉底便是这般,给柏拉图重重一击。
带着对现实的失望,柏拉图设想了哲学家掌权之后的世界,写出名作《理想国》。
在书中,他想象了一个由哲学家统治的完美的社会。有三大阶层:知识分子、士兵和商人,分别对应着心灵的理性、情绪、本能三个层面,由哲学王控制和调整其他阶层。
柏拉图的哲学中有大量有意识的巧办法,甚至玩笑。在书中不时穿插说‘‘这只是一个故事’’,很难弄清楚何时真诚、何时逗乐。
在多元社会中,人们对幸福各持己见。在塑造完美社会之时,若把哲学严厉强加给人民,对怜悯的乞求充耳不闻,未免有些可怕。
11平行人生:榜样的力量
例 亚历山大大帝沉迷于模仿阿喀琉斯,还拜访了墓地,将其箴言写于帐篷:‘’永争第一,远超他人。‘’ 凯撒沉迷于模仿亚历山大,年轻时读到他的自传,哭了起来:‘‘亚历山大像我这么大就征服了多国,我至今还未成大事。’’
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人类大多行为都通过观察榜样习得。人是社会性动物,会情不自禁地模仿和试图超越身边人。
我们无法选择父母、老师,却能有意识地选择榜样。榜样模仿,也是古代哲学治疗的一部分。通过阅读和模仿伟人,能使品格能得到升华。
哪怕无法拥有丘吉尔的远见卓识、曼德拉的坚忍,我们仍然拥有强烈的希望。而这种渴望,会让我们不再胶着于琐碎之事,把生命释放于大山沧海之间。
12在共同得生活中实现幸福
斯多葛派不需他人,独自便可追寻幸福。而对亚里士多德而言,友谊是一种重要美德。关于哲学扮演的角色,亚里士多德带我们超越自助,走向团体互助。
瓦尼埃写道:‘‘孤独是时代的最大的疾病,我们羞于承认自己是有缺陷的、易受伤的动物。良好的社会以人们相互联系为基础,我们共同思考人性,一起进餐、一起跳舞来庆祝生命,希腊哲学中没有多少舞蹈。’’
我们还应平衡古代幸福哲学与现代自由主义政治,探索幸福的多种哲学道路,和一群朋友一同追求幸福、互帮互助。
焦虑时,沉思宇宙;迷失时,效仿榜样;紧张时,练习脱敏。
有曰,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攻愚。
同理,哲学犹药也,习练之可以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