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有时会有一种困惑,读书对于人来说究竟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当然,这里我想说的是抛开功利主义色彩,比如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类;甚至抛开诗和远方、腹有诗书气自华之类等理想主义色彩。单纯指读读文史哲等闲书,对人的意义是什么。
前段时间我在施展老师的一个课程里看到一个故事,故事的作者是一位脑神经外科医生,他讲了一个真实病历,令人印象深刻。
这个病例是一位一岁左右就失明的盲人,这几乎相当于先天失明了,这位盲人无意中遇到这个医生的时候,已经五十来岁了,一辈子都是这么过来的,早就适应了依靠触觉和听觉的生活方式。
结果,医生给他检查,发现他的眼睛可以治愈。之后的手术也很成功,这位盲人果然复明了,但是后续的结果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就是他能“看到”,但却无法“看见”。
这话听起来很奇怪,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外部世界的各种色彩都能进到他的眼睛里了,但是他却无法辨认出任何东西。
这大概就是认识论所阐述的原理了。
我们知道,人们对事物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第一阶段,它是对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及事物外部联系的直接反映,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等,是认识的低级阶段。
在感性认识基础上,进入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人们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事物内部联系的反映,包括概念、判断、推理。
回到故事本身。咱们正常人看世界,实际上是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巨大数据库作基础的,我们的大脑经过数据库的对比,就能辩认出来外部世界的各种东西。
但是对这位复明的人来说,他的数据库是感觉、知觉、触觉、味觉等,独独视觉是没有数据库积累的,进到他眼睛里的,只是混杂在一块的各种杂乱无章的色彩而已,从中无法感到任何秩序、任何意义,他的大脑不知道该如何整理这些涌入眼中的色彩,于是,他就能“看到”,却无法“看见”。
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回到读书的作用了。我们读书,掌握文史哲一类的知识,就会建立起一个数据库,以便我们能够正确认知世界,体验情感。读的书越多,数据库越大,我们的认知就越深刻,越宽广,就能更接近本质或者说真理。
我相信,读过红楼梦的人,你就会对封建大家族的兴衰就会有更深刻的感受;读过莎士比亚的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情故事,你对爱情就会有更深的感触。这些阅读,都在积累你的数据库,当你再遇到类似情景,就会引起联想,触类旁通,发生情感上的化学反应,从而增加审美情趣。
有一位做生意的朋友,是一位强烈的爱国民族主义者,读书不多,但也爱谈论国际政治。尤其喝点酒,爱国激情就会高涨,不沾边的言论就喷薄而出。什么我们中国古代统治地球之类,多厉害多厉害。让人啼笑皆非。
说实在的,对于历史知识的数据库,他是十分贫乏的,以致看问题、分析问题都会荒腔走板,闹出笑话。
我想,这大概就是我们读书的意义之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