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谈性说爱中文网(http://lovematters.cn/)
拒绝,是一门艺术。大伙都会这么讲。
人人都懂得在关键时刻要学会拒绝,保障自己的权益。
奇怪的是,同样是受到侵害,当你有一笔财产被掠夺,大家准会整齐一致地把矛头指向犯罪的实施者。没有人会问:为什么不拒绝别人偷你抢你的钱包?但是被教导做乖女儿、乖学生的女孩(也可能是男孩),当她们面对以一己之力难以抗衡的性暴力,却总有人为之纠结有没有拒绝、怎么拒绝,仿佛平常柔弱的女性一旦贞洁受损,就该摇身一变铁铮铮的壮士,英勇和机智不能丢,身困险境更是一丝犹豫都不能有,要么义正辞严、不留情面地断然拒绝,要么立刻反应过来并且绝地反击、打他个落花流水。
如果你也觉得以上描述很可笑,那么要说一个事实:怪责受害者、检讨受害者、拿放大镜在受害者身上来回盘查的情况从不鲜见。如果要申请法律援助,举证责任更全盘落在受害者肩上,维权之路困难重重。在对待弱势一方如此严苛的环境下,施害者隐身了。他们更加安然地位居高位,甚至大摇大摆地出入于庙堂和学府之中。你、我、他,以及我们的后代,都极有可能是下一个受害者。因此我要告诉你,为什么哪怕初衷是好的,也应该停止对受害者的猜疑和谴责——因为那样只会让我们的处境变得更难。
“同意”的灰色地带
拒绝,比我们想象的更高难度。
自保是一种能力,需要技巧,需要时机,如果不能自保,恰说明被剥夺了相应的条件,并不代表被害人甘愿受损。
许多受害的女生选择哑忍,不是她们没有拒绝的意愿,而是被各式各样的阻力牵绊着,外人绝难想象。在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不能说的夏天》中,郭采洁饰演的女大学生白白,被狼师李教授趁职务之便多次强暴,最后却反过来为李辩护,甚至臆想自己爱上了他;林奕含在遗作《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写道,涉世未深的思琪把诱奸自己的李老师视作初恋,虽然饱受践踏,自尊心却如同一根针将她的嘴密密地缝上……这些女孩,都没有“拒绝”,但不代表她们就同意了。
a. 关系的特殊性
关系的特殊性,是性侵害难以拒绝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一,是权力、地位、等级不对等的关系,如老师之于学生、领导之于下属、长辈之于晚辈。最近狼师性侵学生的事件频频曝光,也可想见,掌握学子生杀予夺大权的教师群体,特别是具有学术生涯否决权的导师,在这种关系庇护之下,是多么容易得手。再加上目前校园欠缺完善的制约机制,难怪受害者大多过了几年、十几年才敢发声——不然,她们甚至都无法顺利毕业。换言之,当校园性侵发生时,这些女学生在安全权、人身自由权都受到侵害的恶劣处境下,还要担心其他合法权益被剥夺,反抗和还击自然难上加难。再者,不对等的权力关系中,性侵犯又容易被舆论扭曲为“不正当的性关系”,对受害者而言更是二次伤害。
其二,是以亲密关系作为掩护,因而难以被察觉的侵犯行为。就算当事人向外求救,也时常被当成家事,没有给予足够关注。亲密关系包括恋人和夫妻关系,在恋人关系中,性侵又可以叫做“约会暴力”,如在约会中未经同意强行发生性行为,已经属于“约会强奸”;在婚姻关系中,更多以家暴的形式出现,如肢体碰撞、言语谩骂、冷暴力等。值得警惕的是,哪怕是处于情侣或夫妻关系,关系中的任何一方都有权拒绝对方发生性行为的请求,无论在任何时候。一旦发生违背意志的性,就构成性暴力。
所以,无论受害者和施害者处于何种关系,都不应该谴责受害者,哪怕Ta是一个看起来不那么“完美”的受害者。由于晕轮效应,受害者往往出于对加害者的信任、敬重、崇拜,被对方蒙骗、或处于一段亲密关系,接受乃至配合了对方的行径,但不代表性犯罪就等同于你情我愿的性交易,或半推半就发生的“合法”性侵。犯罪可耻,受害无罪,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b. 以性为耻的文化观
以性为耻的文化观,很大程度上造成受害者被迫噤声的局面。其一,是倡导婚前无性的守贞教育,当性被解读为肮脏的、可耻的、下流的低级趣味,发生过性行为的女孩被视作“一块被嚼过的口香糖”、“被用过的破麻袋”,也难怪遇到性侵、诱奸只能自认倒霉,难以及时向外界寻求援助。婚前守贞教育,本质是将女性看成商品,把男性当作待价而沽的购买者,进而鼓励男方用婚姻来购买女方的“初次使用权”。这种观念不仅物化了女性,同样物化了男性。它让正常的性转入地下,让违法的性更难被侦破。
其二,当性教育课本退出校园,孩子得不到良好的指引,受到性侵更是难以言清。去年2月,有一套优质的性教育课本悄然从校园撤走,只因被部分家长吐槽“尺度太大”,比如有阴茎、睾丸、阴道、阴蒂等各个部位的名称和图画。这套教材确实与国内性教育历来含蓄的特点不符。但这些家长了解什么是性教育、为什么要进行性教育吗?他们恐怕不懂,也不会主动让孩子接触性知识。
“当一个孩子遭受性侵害,他连什么地方被触摸都描述不清楚,如何得到有效保护?”教师李明指出,课题组的刘文利教授在给老师培训时一再强调,要大大方方说出各个身体器官的科学名称,而这,是出于对近年性侵案频发的考虑。如果连性教育时都躲躲藏藏,又怎能要求受害者流利说出被害的经过、受伤的部位?但很遗憾,这套那么优秀的教材最终还是在校园中消失了。
c. 缺乏安全的发声空间
从生态系统理论(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来看,大众的偏见,消失的性教育课本,大行其道的守贞教育,可能会被二次攻击的舆论环境, 共同构筑了受害者的困局。也就是说,作为一个旁观者,只要我们不站在受害者这一边,就相当于站在施害者这一方,为他喝彩鼓掌。就算你没做什么坏事,只是轻飘飘地说了一句,“你怎么不拒绝呀?”都相当于给受害者落井下石。
事实上,笔者自己也曾受到性侵害,对方是我的大学老师,虽然他并未得手,但我仍然将事发经过公之于众,希望引起警惕。如我所料,外界确实有各种各样的声音,质疑更是如明枪暗箭一般投掷过来,比如质询我和当事人之间是否存在“某种情愫的成分”,责怪我“为什么一开始不拒绝”,或是理性客观中立地评论道我是过度敏感、小题大做,这点伤害程度根本不值得拿出来说事。
由此可见,当今社会仍然缺乏友好的发声空间。虽然就笔者所处的圈层来看,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士,不再以“私生活不检点”、“收受了什么好处”等方式对受害者进行直接攻击,但仍然会以形态多端的理由,消费受害者、质疑受害者,间接堵住受害者的嘴巴。至于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群,他们是怎么看待受害者的,更是难以想象。
思维的转变:没有同意,就是性侵
所以,为什么大家第一反应不是去质疑施害人“既然你知道对方是你学生,为什么还带她去那种地方?”“为什么明知道身份特殊,还让两人共处一室?”却统统跑到弱势的受害者这里来“了解真相”呢?
归根结底,不过是女性没有性自主权的观念深入人心。——“只要她们没有拒绝,就等同于答应。”男孩们,回忆一下,你们是不是这样被教育的?女孩们,好好想一想,你们有被鼓励过大胆说出自己的性需求吗?
如果前者的答案是YES,而后者的答案是NO,也难怪大家总是责怪受害者“你为什么不拒绝”,但受害者恒常缺乏拒绝的力量。
也就在这种现状下,台湾现代妇女基金会提出“only YES means YES”的口号,倡导“没有同意,就是性侵”。哪怕是在喝醉酒、睡着等失去行为能力的情况下,只要当事人没有同意,发生关系就构成性侵。
不要再问受害者“你为什么不拒绝”了。因为没有拒绝不代表邀请。正确的做法,去问加害者,“对方都没有同意,你为什么要下手?”——毕竟,如果我们不是给善良站队,就是在给邪恶鼓劲。你我他,都应该停止给性犯罪推一把手,停止谴责受害者。
配合阅读:《穿的少,活该被性骚扰?》
P.S. 总结一下常见的偷换概念手段:
1) 把受害者“遭受性侵害”,和社会上一部分女利主义者“通过出卖色相博取上位”混为一谈,实则两者绝非同一概念。前者是不可容忍的性犯罪行为,而后者是你情我愿的性交易(只要在双方都同意的前提下)。
2)把“醉酒后失去意识遭受性侵害”替换成“酒后乱性”的说法。实际上这个字眼在中文里有极度暧昧的色彩,严重误导了旁观者,其实那是违背意志的性侵害,而非借着酒意“半推半就”发生的自愿性行为。
参考资料:
[1] 《老师说女学生都是自愿的!信任、崇拜、权力不对等的校园性侵》,陈昭如,人本教育札记,女人迷(womany.net),2017.11.16
[2] 《骗炮与权势性侵:“嘴巴上说不要,身体却很诚实”的谬误》,李庭芝,人本教育札记,女人迷(womany.net),2017.06.12
[3] 《没拒绝就是愿意?18张图让你认识性同意权》,现代妇女基金会,女人迷(womany.net),2017.06.06
[4] 《大人与孩子都该修的一堂课:正因为有性焦虑,更需要性教育》,王士诚,人本教育札记,女人迷(womany.net),2017.03.13
[5] 《教材遭质疑后儿童性教育更受关注,央广网:直白性教育不可怕》,央广网,澎湃新闻(thepaper.cn),2017.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