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东西的话,不同阶段,其实有不一样的流程。那我自己来说:
21 年刚开始写东西时,那时候是在公众号上,总喜欢写一些自己比较有感触的话题、不一样的经历、社会热点等等内容。
那时候写内容,基本就是一口气写到底的方式——脑海中有了个想法想要分享,然后就开始抓住这个灵感码字,就可以了,最后会产生一篇还算有内容的小短文,但并不成熟——主题性、逻辑性、可读性,都比较一般。而且刚开始发布内容的话,热情很高涨,几乎是日更,所以也没那么多时间打磨和精进内容。这是第一阶段。
第二个阶段,其实是日更的热情褪去的时候,好吧!其实更准确的说,是脑海里没有什么灵感和话题让自己有想要去写点什么的冲动了。这段时候,有意识的不去追求日更了,这便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写东西和很多东西一样,不刻意的兴趣和爱好,其实才更能让自己享受和别人接受!
这段时间我做了几件事情:
- 更加严苛的挑选自己的信息源:好的书、好的博客、好的 newsletter ……一定要上乘
- 有意的优化自己的灵感记录、主题积累和写作流程优化:遇到好的东西怎么积累下来
- 存量到增量的转变:之前有看很多类型的东西的底子,现在看的很多东西其实都是为了怎样更好的把过去懂得东西表达的更透彻
- 学习了一些编辑器的使用:让自己的内容有更好的阅读体验
综上,有了这段时间的一些沉淀,我发布的内容数量少了,但明显内容的深度、逻辑感、可读性、排版比过去要好得多,也产生了一些阅读量在当时让我感到开心的文章,算是很强的正向反馈了,超级的开心。
最后一个阶段其实是我 23 年考研备战的那一年,刻意地减少了想法、观念、认知的输出,更多的转向了生活、细节、画面的描绘——就是真真实实的把一周、一个月的有趣经历描绘好,最好达到有画面感的那种文字感受,然后加之一些自己的小思考,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接受度、认可度我个人觉得会好很多。从数据和关注量反馈来说,也是这样一个结果。
那段时间我的更新其实是挺稳定的,文章类型也开始有了许多种类的试探——日记、周记、月小结、书籍分享、好听音乐、电影观后感、科学小知识……,都让我尝试了个遍,也感受到了写不一样类型的文章,究竟有什么不一样的细节需要注意,有哪些需要重点突出的地方需要用不一样的手段去表述,是的!我又成长了一次。
正因为有这几个阶段的沉淀和改进,23 年考完研开始,我的写作流程、风格逐渐形成,带有个人标签吧——你只要看过我的文字,然后再去看一看我在其他平台发布的内容,你可能都会一下子认出那就是我——就是这么的有独特风格哈哈哈!
希望那些喜欢用文字记录和表达自己的我们,可以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