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性》用一系列西方神话论述了“神话作为心理事实证明了父亲这一身份的发明过程”。我想东方神话和历史中同样存在大量能印证“父亲”角色被逐步确认、建构并从母系背景中凸显出来的故事和资料。
神话故事与考古发现
借助AI助手,找到了以下资料:
一、鲧与禹:从“失败的生物父亲”到“成功的文化父亲”
核心故事:
上古时期,洪水泛滥,天帝命鲧(Gǔn)治水。鲧窃取天庭的“息壤”(一种能自行生长的神土)来堵塞洪水,失败后被天帝殛死于羽山。其子禹继承父业,改用疏导之法,历十三年艰辛,三过家门而不入,终平水患。禹因莫大功绩,受舜禅让,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并传位于其子启,开创夏朝。
父亲角色的体现:
· 鲧(生物父亲): 他的身份是禹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父亲。但他是一个失败者,他的治水策略(堵)是错误的,他的行为(窃取)是违抗命令的,最终被诛杀。他代表了未被承认、未能成功履行社会责任的父性。
· 禹(文化父亲): 他超越了其生物的、失败的父亲。他通过伟大的功绩(治水) 和崇高的品德(公而忘私) 确立了自身的权威。他不再是某个失败者的儿子,而是伟大的禹王。他成功履行了“父亲”的社会功能:治理秩序、造福社群、创立王朝。他通过传位于启,实现了父系权力的直接传承。
社会意义与转变:
这个故事标志着父系权威依据“功绩德性”取代了母系“血缘认同”。社会的认同基础从“你是谁的儿子”(母系血缘)转向了“你做了什么”(父系功业)。禹的成功,为父权制度的合法性奠定了基石——父亲的价值不在于生育本身,而在于其建立的文化与政治功业。
二、李靖与哪吒:父权与个体性的激烈冲突
核心故事:
陈塘关总兵李靖之子哪吒乃灵珠子转世,生而神通广大。因斩杀龙王三太子、抽龙筋等闯下大祸,为不累及父母与百姓,哪吒“削骨还父,割肉还母”,自戕以断绝血缘亲情。其魂魄得太乙真人相助,以莲藕为身重生。后哪吒欲杀李靖报仇,最终在燃灯道人授予李靖的宝塔威慑下,父子达成表面和解,哪吒臣服。
父亲角色的体现:
· 李靖(父权的象征): 他代表了父权制下绝对的、不容挑战的权威。在面对哪吒引发的灾难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身官位和家族的保全,对儿子更多的是恐惧、斥责和划清界限。他的“父爱”在制度性权威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 哪吒(个体的反抗): 他的行为是对父权最极端的反抗——“削骨还父,割肉还母”是对生物学父职的彻底否定。莲藕重生后的复仇,则是对社会学父职(李靖的权威)的挑战。
社会意义与转变:
这则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在僵固的父权制下,父子关系的紧张与压抑。它揭示了父亲角色若只剩下权威和恐惧,而缺乏爱与保护,将会导致剧烈的冲突。最终“塔下的和解”并非真正的理解,而是孝道文化与强权(宝塔)对个体反抗的强制性整合与压抑,是父权制度为维持自身稳定而要求的妥协。
三、大汶口文化墓葬:男性中心地位的确立
考古发现:
在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约公元前4100-前2600年)的墓葬中,考古学家发现了非常典型的男女合葬墓。其中一种形制是:男性遗体仰身直葬于墓穴中央,而女性遗体则侧身屈肢,面朝向男性,被安置在男性的一侧。
父亲角色的体现:
· 墓葬的形制是古人“事死如事生”观念的体现,反映了现实社会的家庭结构。
· 男性居于中心和主导位置,姿态舒展。
· 女性处于从属和依附的位置,姿态收敛。
社会意义与转变:
这一考古发现是父系社会取代母系社会、父权制家庭结构已然出现的实物铁证。它直观地表明,男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中心地位已经确立,并且这种地位是如此稳固,以至于被刻入了死亡的仪式之中。父亲(丈夫)作为家庭核心主宰者的角色,已得到了制度的认可和强化。
四、陶祖、石祖的发现:男性祖先崇拜的出现
考古发现:
在中国多个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如陕西泉护村、湖北屈家岭文化等,考古学家出土了陶制、石制或木制的男性生殖器模型,被称为“陶祖”或“石祖”。
父亲角色的体现:
· “祖”在古汉语中本即指男根。这些器物是男性生殖力崇拜的直接物证。
· 对男性生殖力的崇拜,其背后是对父系血缘延续的强烈关注和推崇。
社会意义与转变:
“陶祖”的出现,是父系氏族社会确立的一个关键文化标志。它说明社会的崇拜对象已经从母系社会的“女神”、“地母”转向了“男祖”。人们开始明确认识到男性在生殖中的作用,并将这种生物学上的作用提升到宗教崇拜的高度,从而为父系祖先崇拜以及由此衍生的宗法制度,奠定了信仰基础。
五、启的“家天下”:父系权力的制度化继承
核心故事:
据《史记》等载,大禹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成为联盟首领。禹死后,本该由益(一位功臣)继承首领之位。但禹的儿子启凭借其父的威望和自身的势力,击败益,夺取了王位,变“禅让制”为“家天下”的世袭制,正式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
父亲角色的体现:
· 禹:他既是功绩卓著的“文化父亲”,也成为了一个王朝的生物学始祖。
· 启:他的权力合法性直接来源于 “我是禹的儿子” 这一生物学和社会学事实。
社会意义与转变:
这是中国历史上父系权力传递方式的终极革命。它标志着:
1. 父权与政权彻底合一:父亲(国王)的权力可以直接传给其生物学儿子。
2. 制度化继承取代公推贤能:“父子相承”的世袭制取代了“选贤与能”的禅让制,成为权力转移的根本法则。
3. 父亲角色的最高形态:父亲(君王)的角色达到了顶峰,他不仅是家族的首领,更是国家的所有者,其身份和权威通过血缘永远世袭下去。
这五个故事/发现,共同勾勒出一幅“父亲”角色在东方从模糊到清晰、从生物到文化、最终与权力结合并获得至高无上地位的完整演进图谱。
理解东方“父亲”角色的演变
东方“父亲”角色的确认,是一个从“知其母”到“确认其父”、从母系氏族到父系社会、从血缘模糊到宗法严明的漫长文化建构过程。
1. 从“只知其母”到“努力确认其父”:
正如你注意到的,中国古史记载中许多圣王的出生神话都“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或感天而生。这很可能反映了更早期母系氏族社会的记忆,世系按母系计算。而后来努力为英雄圣王寻找一个显赫的父系祖先(如《史记》将禹的祖先追溯至黄帝),则体现了父系制度确立后对血缘的重新梳理和建构,目的是为父系权威寻找合法性和神圣性。
2. 宗法制度:
父亲角色的极致化与制度化:如果说神话是心理上的“发明”,那么中国的宗法制度则是现实社会制度上的最终确立。它通过嫡长子继承制、严密的祖先崇拜和族权,将“父亲”的角色无限放大,使之成为家庭、家族乃至国家的权力核心。父亲不仅是生育者,更是礼法的象征、秩序的维护者和文化的传承者。
3. 父权的矛盾与挑战:
父亲角色的确立并非一帆风顺,也伴随着冲突和压抑。哪吒“削骨还父,割肉还母” 的故事,可以看作是对绝对父权的一种极端反抗和挑战,背后是个人意志与家庭伦理、孝道文化的剧烈冲突。最终,哪吒以“莲藕化身”重生并辅佐父亲,也隐喻了个体在父权体系下的一种妥协与融合。
总结
东方神话与历史资料清晰地表明,“父亲”作为一个至关重要的社会身份,同样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生物性到文化性、从心理发明到制度确立的漫长过程。
中国的“父亲”角色,最终在宗法制度和儒家伦理的加持下,变得无比核心和刚性,深刻影响了此后数千年的社会结构与家庭生活。理解这一过程,为我们审视当下父职角色的困境与转型,提供了深远的历史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