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从哪里看到的了,说军人最完美的死法,就是在最后的一场战斗中 被最后一颗子弹打死,想想 真是有道理!
小时候看打仗的电影,军人的牺牲,作战过程的英勇 最后牺牲的壮烈, 这样的牺牲我想也是足够的完美了!
大概说到军人,就必然和牺牲联系在一起的,这里的牺牲指的是死亡,而不是普通的牺牲。我参军离家的时候,我母亲眼里含着泪,说话都打哆嗦,她小时候见多了战争和死亡,认为我这一去,生死未卜了!看她那样,我心里也酸。笑着安慰她,说,现在是和平年代,哪还打什么仗啊!我心里却是大大的兴奋:台湾,我来了!不以台湾至今未收回而烦恼,反而为此而庆幸。曾经看过一本书,战争年代的一位师长打到了海南岛,战争结束了!战士们欢呼雀跃,喜极而泣!而他却静静的坐在马上,心里却是深深的失落!这就结束了吗! 再也没有仗打了啊!就像是不够从军年龄的小家伙,去不了前线,急的坐立不安,完了! 完了! 等我的年龄够了, 仗早就打完了!大概军人对于战争的渴望,远远大于对因战争而带来的死亡恐惧要多得多!
然则我,包括那个想上前线的小孩一样,想去战场的时候,对战争中的牺牲并没有想的太多,最多也就是像电影里一样,英勇作战,战死沙场而已。
我们小分队执行任务的时候去过很多偏僻的地方,见过好多散落的烈士陵园,虽然大都很干净,但看到那些坟墓,有的约有一个排 ,有的约有一个连。不算整齐的排在荒山上,看不到看管的人,也没有围墙,里面躺着的大都是十八九岁的小伙子,被称为共和国的脊梁的战士啊。秋冬季节看见,倍感心酸与凄凉!
我们跟着地图走,经常遇到那些在农村复员的老战士,听他们讲起战争的故事,也许是时间久远,他们语调那么平淡,平淡的让我们惭愧,惭愧我们猎奇的心里,惭愧我们不如他们,也许我们没有机会证明我们和他们一样让敌人害怕与尊敬!一村参军二三十人,真正拿起枪和敌人面对面交锋的也不过四五个人,其他的不是死于流弹,流炮,地雷,就是死于疾病和事故,有的甚至还没来得及穿上军装,哪怕是破旧不堪的!他们根本就没见过对手!从这个角度来讲,那四五个人,是多么的幸运,虽然他们有的也不过是开了一两枪,也不知道有没有杀死个把对手!再从这个角度上讲,开头说的军人死于最后一场战斗、 最后一颗子弹,是多么的荣幸,又是多么的奢侈啊!
比起进攻时的生死置之度外,那么撤退时的生离死别更令人揪心与残酷!所以刘备撤退时带走老百姓的决心证明他有资格割据一方。除却老百姓,但就军人而言,时间紧迫,带不走伤员,留下的和离开的,他们心灵的创伤何尝不是一样让人肝胆俱裂!就像电影里唐山地震中的妈妈和姐姐!伤员要么被杀死,要么被俘折磨死,要么被俘活下来,而活下来的被俘者还要背上当俘虏的包袱,忍受着冷眼与偏见,委屈吗,也许!但更多的是不能与敌人同归于尽的遗憾。
今天“八一”,以此,作为对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