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的思维模型

第一次写混沌创新院作业的时候,要写自己的思维模型,当时觉得是件很难的事情,因为自己对思维模型的概念不了解,也没有深入思考过这方面的问题,所以觉得难。

可是作业之后发现真实情况是自己在做事时候的一些套路或思考本身就是思维模型的一部分,只要概念清晰了,进行深入思考,就发现自己在很多事情上是有思维模型的,只不过需要不断地锤炼和进一步抽象出来,让它更清晰以便更好的指导自己的行动和思考。

下面是在最近整理和总结的一部分内容,是对自己的思维模型的粗浅理解。

关于能力圈

在我最早在接触能力圈这个概念的时候会简单的认为它是一个静态的描述。从字面看也就是有什么样的能力做什么样的事。可事实上能力圈是个动态的模型,它约束我们在当前的能力范围做事,因为超出能力圈我们可能不能胜任。在当前阶段的能力圈做事的时候我们是在垂直维度上打磨和精进。而我们在垂直方向上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在水平维度上发生拓展,这个时候再看,我们的能力圈发生了变化。

从毕业后开始,我就从事硬件相关工作,这个阶段我的能力圈就在硬件行业中的一个小块儿,在这个边界范围内,我做了将近10年。16年开始创业,最早也是做硬件,因为业务熟悉,所以做起来还算顺利。后面随着项目的需要出现了一些集成业务,需要进行软件开发,这个时候就面临了一个选择,是继续一门心思搞硬件还是开始尝试软件业务。在这个时候也清楚地意识到,如果不去突破这层边界,那事业的想象空间会小的多。所以就希望现状能有所变化,然后就有了后面的改变。这个时候能力圈要拓展。

关于宇宙速度

能力圈在升维的时候会出现一个临界点,在这个点会产生一个切线把能力范围拓展到一个更大的轨迹圈。而在这个点上的临界速度是个关键指标。只有达到一定速度才能突破现有的运行轨道。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们在物理中会讲到三种宇宙速度,第一宇宙速度也叫环绕速度,也就是航天器在距离地面表面数百公里以上的高空绕地运行;第二宇宙速度,也叫脱离速度,航天器在大于这个速度的情况下会脱离地球的引力场而成为围绕太阳运行的人造行星;从地球表面发射航天器,飞出太阳系,到浩瀚的银河系中漫游所需要的最小发射速度,就叫做第三宇宙速度。这三种速度是三个临界值,分别是7.9公里/秒,11.2公里/秒,16.7公里/秒。物体每突破一个速度的临界值就会脱离原来轨道,飞向一个更大半径的轨道。

达到速度临界值所需要的能量一定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一定是在上一个轨道运行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能量,而这个轨道我们就把它理解为一个能力圈。在这个能力圈做事的过程就是在积累能量的过程。当这种积累不断增加达到一定程度,也就是接近下一个宇宙速度,具备了脱离轨道的部分条件。而这个时候从当前轨道脱离也不是自然发生的,它的背后一定还有其他因素的推动,比如敢于拓展,敢于突破,遇到机遇敢于迎难而上去面对后面的不确定性等等。能量的积累加上临门一脚的突破缺一不可,这样才能让我们由一个轨道切换至一个新的、半径更大、视野空间更广阔的新轨道。

我们当时就是在面临软件要做而又没有经验的局面下,做了一系列的艰难学习和选择后,跌跌撞撞地走到了现在的这条路上。在这条路上看到的风景是不一样的。

自下而上的生长模式

自下而上是一切生物生长的基本规律,即使有时候有一些个体看起来是横空出世,可那是表象,他的背后本质一定是自下而上自然生长的,只是那个本质遁形在后面,我们没有看到而已。

虽然道理是这样说,可我们很多时候做事不一定遵循这样的逻辑。比如早些时候我的管理风格是典型的牛顿力学思维模式,我会奉行自上而下的方式,想把一切都考虑全面在让大家去做。我会在意自己的决策是不是很英明,对于一步臭棋会耿耿于怀且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

后来受到了进化论的影响,开始思考自己当时的思维和行事方式。当有了这样的思考之后,我就开始尝试着放下自己,让团队去自然生长,由他们自主的判断一些业务的方向和自己决定一些工作具体的做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谓“听了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一生”,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痛苦的体验。团队自主决策意味着我就要放弃一些控制。我也不知道自己这样做是不是正确,在怀疑和不确定中徘徊了很长一段时间。当然,随着时间推移,更多的是这种正向的生长带来的积极的反馈,这种反馈也给我积极的刺激,让我更加坚定当初的选择。

让好的思路和决策自下而上的生发出来,给与保护,茁壮成长,想想都觉着是本该如此,多么美好。

同理心

能做到认同并践行自下而上的成长方式,有一个很重要的思维方式就是同理心。当我们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出发去看他人,看问题,看这个世界,得到的反馈一定是单一维度的,那样我们必然失去了更多的丰富视角来观察世界,思考和决策必然也会显得干巴,缺乏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多的精彩。

而要想能有同理心,需要具备感知当下的能力,需要用心去touch对方。这个能力我以前是严重缺乏的,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我很熟悉,可是直到有一天我真正能够去尝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问题的时候,我发现那是一种幸福的体验。而这种能力的滋生我认为来源于很长一段时间坚持冥想。我认为通过冥想我锻炼了关注当下的能力,而关注当下让我有了更敏感的觉知力,正是这种觉知能力让我开始有了同理心。

对第二条曲线的思考

现在看,公司的业务经历了从单一硬件到软件开发的变化,如果把之前单一的硬件业务看做第一条曲线的话,现在在做的软件的业务貌似就可以算是第二条曲线了。可是我仔细思考以后发现,并不是。因为现在确实有团队在做开发业务,可是它跟硬件业务背后的本质还是一样,它的商业模式没有改变,只是业务工具和工作方式变了。这条曲线充其量是第一条曲线的一个分支,而不是一条横空出世的新曲线。

新曲线在我的脑海里不是长这个样子的。所以我们现在可以做的就是在现在的能力圈一边努力积累,一边寻求突破,去找到真正的新曲线。

图片发自简书App

从第一次作业到这次作业,尽管我对思维模型的理解还是太肤浅,可是明显感觉已经不一样了,我相信通过这样的刻意练习,总能不断进步。总有一天能够像芒格那样,拥有那么多的模型并熟练应用。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赋能领导力(三) ——指数时代领导力转型的关键 赋能领导者必需的三大能力 07 你认识谁比你是谁更重要——构筑人脉...
    鱼小丸_789e阅读 1,383评论 0 0
  • 《见识》摘录:第一章、第二章 后来的生活轨迹该是什么样就还是什么样,不会因为一次好运气而改变。 当然,社会学家还可...
    妖孽卓大小姐阅读 331评论 0 0
  • 我有一个姐姐,一个妹妹,还有一个大家一看就知道出自重男轻女家庭的弟弟。 我和姐姐相隔六年生下,在头胎是女儿可以生二...
    波澜不惊为天人阅读 430评论 0 0
  • If it comes to spring, It comes to rain. Under the tree j...
    冯识侜阅读 226评论 0 2
  • 2017.11.18 中午 昨晚 我忘记了自己是否有梦过 几乎每天 我的梦境就像电视剧一样 不断重播反复一样的故事...
    c木木夕阅读 189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