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资深写作者,现从事文化传播相关工作。
我曾荣获深圳市2022睦邻文学奖,目前担任深圳市2023年优秀职工领读人、深圳市市长质量奖评审成员、深圳市南山区作协成员,曾在省市报刊发表几十篇散文及书评。
我还曾任国企高管及上市公司董秘,担任深圳市南山总工会阅读导师等,也是线上多平台阅读与写作导师。
我从2020年开始进行新媒体写作,2022年开始制作文化类小视频,曾在一个月内制作十余个10万+的爆款小视频,目前网络粉丝超过10万+。
今天我结合自己多年的创作经验,跟大家分享一下,如何形成并输出自己的独特观点,让你的文章与众不同。
观点是什么
何谓观点,简单来说,观点就是人对万物的看法。
可以说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观点,我们新媒体写作和作短视频也需要输出自己的观点,但为什么有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如获至宝,有的观点令人忽视省略,甚至留下不好的印象。
我在写公众号和小视频中就非常注意输出自己的观点,尤其是小视频短小精悍,要短时间一直吸引观众,需要反复思考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
我的小视频最多的一条,在一个平台上就拿到稿费2000多元,文章最高也拿过2000的稿费。
我认为,这主要都是因为文章和视频的观点比较独特,比较吸引人。好的观点和表达方式永远都有价值。
输出观点需要刻意练习和日积月累
现在的自媒体文,很少纯粹文学作品,大多是观点文。我们如果能在写作中输出自己独特的观点,给人触动,令人认同,文章就成功了一大半。所以日常我们要注意打造自己提炼观点的能力。
我经常在综艺节目里观察观点输出,大家还记得现象级综艺节目《奇葩说》吗?这是一档辩论节目,也是密集的观点输出节目。围绕一个奇葩的问题,正反方用各种方式证明自己的观点。
其实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看他们在辩论时立论和论述。也就是确立观点和证明观点的过程。有时间可以多看看,注意带着学习和参考的目光看,比仅是作为娱乐看要收获更多。
另外一个节目也是马东主持的,叫做《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嘉宾的讨论非常有意思。有一次一个喜剧表演完之后,引发了马东和嘉宾徐峥对喜剧是否要有高级感的争论。
徐峥认为喜剧还是不能太粗俗,要讲究一点。马东说:早期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就几百处骂人的话,后来在不断的出版中净化了。所以,喜剧当然有高级的东西,但是它是经过时间检验留下来的,别为了高级感而放弃自己最鲜活的表达。
马东作为主持人在现场说的这一番话,平息了“高级感”的争论,也让大家有所感悟。
他在这里就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喜剧要高级感没错,但那是时间过滤,去芜存菁之后的经典文本。
对我们来说,当下的鲜活感表达才是最重要的。这就是很有分寸又有见地的观点,而且是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即兴发挥的,背后是深厚的功力。
我们也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开会时,轮到你发言了,脑子里空空如也,只好说我没有意见;聚会时,大家讨论社会时事,你想让自己的观点独特一些,但说出来却不是那么一回事;想写一篇公众号文章,查了很多资料,写起来却感觉没有自己的特点,有点人云亦云。
这个时候,大概率不是文笔问题,而是应该想想如何提高思考力,提炼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成为一个言之有物、有独到想法的人。
如何提炼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那么,如何提炼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们就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一下。
01 通过日常评论提高思考力
首先要明白,观点就是思考的产物,所以要输出独特的观点,前提是要有强大的思考能力。
提高思考力是一个系统工程,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方式进行每天的练习,这就是写简短评论。
比如说很多人写书评,这是一个很好的起步,毕竟每个人都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书。但书评有个问题就是周期长,你至少要翻阅这本书才能心中有数。如果是那种查查资料就写的书评,注定是拾人牙慧,没有真情实感的。
其实除了书评,任何能接触到的信息都可以是评论的对象。比如说你的朋友圈里的信息,公众号推送的文章,媒体的新闻报道等。
这些信息每天都充斥在我们周围,不过大部分时候我们是处于被动阅读的状态,看看不感兴趣就划过,感兴趣就点开读一读,读完也就读完了。
这时,如果你能在读完后进行评论解读,不但能对信息理解更深,而且能不断强化自己的思考力。
有许多大号就是通过紧跟热点,发表评论,获得大量粉丝的。
比如虎嗅网就紧跟财经新闻发表评论观点,钛媒体就偏向于关注前沿技术的报道,十点读书、有书等平台,会紧跟社会热点推出观点文章。
庄谐并进的深圳卫健委也很善于结合防疫形势、时令健康等进行发布。
还有很多娱乐号、影视号、时尚号更是紧跟明星热榜,加以评论臧否,打造一篇篇10万+。
我做小视频,阅读量大的基本都是贴近热点的,比如刀郎、董宇辉、李玟事件等。在制作的过程中,我会尽量找到与文化文学靠近的观点来输出,保持我的一贯调性。
如果你想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想开始输出自己的观点,最好的方式就是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时事类公众号或者视频号,每天跟进阅读,思考其中哪些是事实部分,哪些是评论部分,如果让你来写,你会提出什么样的不同观点。
如果你每天都把这些内容在脑海里过一遍,就像进行一次思维体操训练,最好能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就会有巨大的收获。
其次,我们起步写评论,不用面面俱到,可以有一个简单的公式套用:
80%事实和信息+20%个人的想法
我个人的实际经验是,如果要观点站得稳立得住,在80%的事实和信息中,要包括周边的信息、补充信息以及其他关联信息,这些将事实的边界扩大,也让我们看到事件的全貌。
但我们熟练之后,其实应该是倒过来:
20%事实和信息+80%个人的想法
也就是事实只是一个索引,我从事实出发,进入无限广阔的个人认知腹地。这也是很多人常用的方法,就是不管事实是什么,最终都要导向我想要说的那个范围。
比如我前面说的,我评论很多事情,但最重要回到人文范畴。但换个人,他就会导入到财经范畴,或者法律范畴、心理学范畴、市场范畴等等。就看你的定位是什么。
最后,刚开始进行思考力的练习时,我们要注意以下的误区:
其一是比起对事件感兴趣,更重要的是将之看作练习。
也就是说,不感兴趣的事情我们也要花点时间去思考,我们要培养的是什么事情都能评论、对什么事物都有自己独特观点的能力,同时这也是走出舒适区、丰富人生的一种途径。评论多了,你就会有一个思维主线,就会发现万变不离其宗。
其二是不用面面俱到,我们可以只提取自己体会深刻的那部分。
与自己有感应的部分会真情流露,也能够产生出有价值、能打动人心的观点。如果想进行全面的评论,有可能泛泛而谈,反而不能留下印象。比如很多人评论刀郎的歌曲讽刺歌坛,我从一开始就着力于刀郎歌词中的文学性,这也是我的强项。
其三是提供个性化的信息,带着你自己的趣味和偏好。
我们可以思考个人与事物的关系是什么,你对它的态度是什么,这种执着和偏爱就是吸引他人之处。
比如现在的大众点评对餐饮的评论、小红书对时尚的点评、豆瓣对书籍的评论,都带着评论者深深的个人喜好,大家也通过这种喜好找到自己的喜好。大家觉得这种评论真实鲜活,跟自己有共鸣,反而愿意接受。
又比如可以建立一些简单评论的模板快速完成观点表达,比如评论一本书的简单模版:
开头提出我评论时所站的位置是什么,表达自己与这个作品和作家的关系(如:我看过这位作家的大多数作品,让人信服你接下的评论);
中间是描述评论对象以及对此的态度,表达个人的感受和思考(如:这本新作是讲述一个家族的故事,最吸引我的是……等等);
结尾是个人见解,引发别人的兴趣和共鸣(如:我认为这本小说超越了作者之前的作品,视野更加开阔等)。
02 这些技能可以帮你形成自己的观点
第一,最好用的方式就是比较。
遇到一件事物,首先思考与其相近的事物有何不同。比如刻意练习与一般的练习有什么不同,直播主播们的偷税进行查处,与明星的偷税罚款有什么不同等。
养成时时做比较的思考习惯,能很好地扩展我们的视野,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对自己观点的形成有较大帮助。
第二,是运用联想、比喻的方法。
村上春树在一次演讲时说:“在高大坚固的墙和一只撞向墙的鸡蛋之间,我将永远站在鸡蛋一边。”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手法,鸡蛋代表个人,墙代表体制,村上春树既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又富有深意,令人听之难忘。
又比如通过联想的方式,就像牛顿从苹果落地联想到万有引力一般,会收获富有创意的观点。
第三,思考的第一个进阶是做辩证法的思考。
辩证法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正反合,也就是事物有正面,就有反面,正反的对立和矛盾,通过思考将两者统一融合。
辩证法、正反合是黑格尔哲学的精髓,他说人类的精神是根据辩证法的运动来发展的。在黑格尔的正反合中,正题为反题所否定,反题又为合题所否定。但合题不是简单的否定,合题是正题和反题的综合。吃透了正反合的框架,你的评论就会扎实有料。
就像事物是螺旋形发展的这个说法,事物经过正反合之后看似又回到原来的起点,但这个起点在原来的那个起点之上,是一个新的起点。
再举一个正反合的实际例子:在足球运动中,有重视队员技术的巴西模式,也有重视团队战术的欧洲模式,我们不妨将其看做正反两方,在两者对战时,正反两种模式碰撞,将双方的优点和缺点都暴露出来,最后双方都吸取对方的优点,对自己的模式做出改进,这就是合题。
一般刻意练习到这一步就够了,我们需要确定目标、找到方法、得到反馈。目标我们很清楚,就是要打造自己独特的观点,得到反馈可以从我们将评论发到朋友圈后的回应看到。如果希望进一步加深我们的思考维度。还可以继续练习。
第四,思考的第二次进阶是现象学的思考。
暂且抛开概念经验真理,首先关注现象本身。通过这样的方式,得到某种直观的认识。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抓取出本质。
比如专业画家能够发掘事物不同的面貌,并将它用画笔表现出来,绘画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事物形象的发现史。
又比如日本的俳句令人着迷,描写客观现象的句子,却会让人有所感悟。比如松尾芭蕉的“古池、青蛙、一声响”的动静之间,比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天涯旅思。这就是用现象来表达观点。
第五,思考的第三个进阶是系统思考。
那就是要养成俯瞰全貌的习惯,将视角置于高处看到事物的360度状况以及与周边的联系。《第五项修炼》这本书有系统思考的内容。
系统思考还重在了解事物关系。每一件事物都是被周边事物定义的,比如放在街边小店卖的袜子,与放在高档商场卖的袜子几乎一样,但价格就会差几倍。不同的事物在不同的关系中呈现有不同的价值,单一孤立看待一件事是不行的。
比如你看董宇辉为什么会那么火这个事件,就不能只看董宇辉自己的才能品德,而是看到董宇辉在东方甄选中的意义。
他在现在功利化社会背景中的独特性,在物欲横流中人们希望看到淳朴善良,在不公平的生活中人们希望保护有才华的年轻人,在追逐利益的焦虑中人们想起了文学的抚慰。
03 通过读书,深化自己想法和观点
曾经有人写信给杨绛,表达内心的困惑。杨绛回复: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读书越多越觉得自己浅薄,越觉得杨绛先生的回答正确。太阳底下并无新事,我们所面对的困境、困惑、困难,无数前人都遇见过,有的还写下来、分析出来、解答出来。读书是最划算的投资,这句话也是要读书足够多之后才有体会。
我们经常觉得自己已经不错了,读书读得不少了,也许你比周围的人多一点,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读书的量都难以支撑自己的梦想。即使读得不少,那也是囫囵吞枣。所以一旦要用起来,就是半桶水乱晃。在阅读和写作面前需要永远谦卑。
有人说,读书是灵魂的壮游,是人生的探险,如探新大陆,如征新疆域。
读书会给自己的生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中国诗词大会》的第三季中,一位外卖小哥雷海为获得冠军,他虽然日常工作繁忙,但一直酷爱诗词,所有闲暇时间都在读书。
在夺得冠军的舞台上,董卿对他说: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
我刚开始做视频,是以古诗词为主题的,那时候没有大火,但培养了一大批粉丝,我每个视频都被平台推荐,每个视频的点赞都上百,这个其实是不容易的。
你去看一些很火的视频号,它不同视频的落差还是蛮大的。我将诗词为什么大家爱看,是因为我很注重加入作为现代人的感受和体验,也就是我与别人不同的观点。
今天来直播间的都是爱读书的人,多读书是提高输出观点能力的最好的方式。尤其是我强调要读古籍,读典籍,读流传于世的长篇巨著,一来是构建自己的人文思考体系,二来是能够锻炼长时间持续思考的能力。
就像跑步一样,如果你今天能跑5公里,明天就能跑到5.1公里。读大部头的书,以及大量的读书,就是衡量思考耐力的标准。
除了经典书籍,我倒是赞成要读一些畅销书和有话题读书。有些人认为畅销书没有深度,浪费时间。我们要搞清楚读这些书的目的,是为了开拓我们输出观点的范围。
读畅销书和有热度的书,帮助我们与社会潮流实时互动,也能够与更多的人建立话题点,这样你的观点就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和反馈。
日常读书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培养自己的精神世界,需要花费大量时间阅读,所谓的慢阅读。一种是为了获取信息,可以加快速度,这种模式叫做快速阅读。
快速阅读的重点不在于读透,而是通过快速阅读书中的重点内容,收获自己需要的信息。
比如说,现在很多干货书,其实重要的内容可能只有20%,其他都是举例和推导。我们如果能明确“哪些信息是自己需要的”,带着强烈的目的去读书,这样就可以做到快速阅读,并且有较大收获。
我一贯支持的一本书只需收获两三即可,如果抱着每本书都要完全吸收的态度,我们会错过与很多好书见面。
当然,一本书看完,我们可以放一放,等一段时间有感觉了,再翻一翻,又会有新的收获。每次都选择重要的部分读,让自己沉浸其中,就像用探照灯扫射,然后定格一个部分。
04 观点打造的快与慢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尔曼在代表作品《思考,快与慢》中指出,人类思考有两种方式:凭直觉行事和经过深思熟虑的验证之后再行动。
我们进行观点打造的时候也要有这个快慢思考的结合,在锻炼直觉的同时也要锻炼验证能力。遇到事件的第一时间,直觉产生某个观点,这时要放一放,再想一想,用慢思考检验思考正确与否,也就是理性检验直觉的过程。
经过锻炼,理想状态是牢牢掌握直觉和检验两种技能的本质,就像左右手一样随时合作。
在无处不在的知识经济的今天,“拥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已经成为每个人必备的基本技能。在工作中脱颖而出,在社交中受到关注,都离不开个人观点的打造。
我去年开始举办共读经典读书营,目前已经进行了5期,共读了十几本书,很多人每一期都参与。我选的书大部分是某个领域的经典,不是新书,让大家持续参与的,是我对经典有自己独特的诠释和分析。这就是不断打磨自己的思考力和评论能力所带来的。
大量的关于生活日常的观点不一定有对错之分,但有新旧之分,以及独特与乏味之分。
新媒体写作需要新的,独特的,个人化的观点。那些发言写作有水平的人,他们就是通过各种刻意练习,使自己面对问题时,能快速地提出这样的观点。
如果你也想成为这样的人,就马上练习起来吧。
作者:赵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