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收到俞老师的新书我就知道这一天如果不把书看完,我必会如坐针毡,所以顺心而为放下所有会占用大量时间的事,在书中走近我所崇敬的俞老师。恰巧到零点看完,对着窗外凝视了好一会儿,才踏实地入睡。
《在岁月中远行》主要通过俞老师的游记来表达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并通过大量的历史典故与诗词抒发了自己满腔的爱国情怀。也有几辑是一些对生活的记录。
这就是俞老师一直强调的阅读与行走的关系,只有“随手将自己走过的路、看过的书、触动的瞬间一一记录。一行行的文字,既是我记录生命轨迹的方式,也是一种对过往经历的自我萃取和沉淀。”
这本书出版于疫情全球肆虐、俄乌战争、国内双减落地企业不得已裁员转型、母亲与世长辞等种种变故与不确定中,所以很多文字比《彼岸风景》沉重,有一丝苦中作乐的隐忍、酸涩与无奈,也有定要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坚强。
在《序》言中几段中心词所带出的观点及金句,字字珠玑。
在很多人对当前的生活甚至生存状态充满担忧、惧怕与恐惧时,俞老师也通过他的理解向大家诠释着事物都有两面性的另一种可能,在大家觉得未来可能是坏的的同时,未来也可能是非常好的。让大家不要过度悲观,可以换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确定。
现在突发的很多事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的确不会是短暂的改变,这些外部变化将我们原来的生活偏离了我们熟悉的轨道,且在不断更迭,在未来可能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或者变革下我们能怎么做呢?
首先,无须自怨自艾,要保持积极的心态。
如今的环境下大家都不容易,遇到事情我们要先分析最差的情况是什么?如果发生能有几种应对方案?只有当我们积极去想怎么办,问题怎么解决时,对未来就有了预判,就不会再任由自己沉浸在恐惧等负面情绪中。
这个段落的金句频频,值得我们积累,比如:
“自怨自艾从来不会带给我们正面的结果,与其把时间浪费在纠结中,不如读书和行走,开拓我们的眼界和心灵,向内心找答案,向时间找答案”。
这一段所述,让我想起“靴子”刚落地时整个行业的“惨烈”。有的垂死挣扎如选择营转非、有的断臂求生砍掉K12业务保不在“靴子”范畴的项目、有的壮志断腕当机立断清算出局……
局内人在血雨腥风中浪沙淘尽英雄,局外人也做不到完全冷眼。毕竟,这个行业所走过的历程不是可以被轻易否定与遗忘的。
尽管无数个在这个行业的人肩上被时代掉落的那粒灰击中倒下,但在行业职责赋予各自的综合素养下:大家服从安排,理解站在更高处的决策者提出此决定一定有其对未来的研判。所以,无数人默默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一种方式留存、退出、改行、支教……
任何行业都有其兴衰的过程,很荣幸这个过程我们参与过,见证过!
既然做了选择,明天太阳会照常升起,接下来日子还得过。事业为我们关上了一道门,我们就得去找寻一扇窗。
寻求可以壮大自己的机会,学会适应变化,学会与变化共处,学会提升自己在变化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惧怕失败,让自己辽阔起来。
在《序》中讲到以上观点时,俞老师也用了大量的金句来扣响我们的心门。如:
1、“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所以,行动起来!
2、人生就是在不断失败和持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螺旋上升的。
3、如果每件事都惧怕跌倒和失败,那么你怎么可能以屹立的高度去展望更好的明天?
4、让生命厚重的,往往并不是那些欣喜的瞬间,而是苦难和越过苦难后的刻骨铭心。
5、成功的定义,不仅仅是金钱或上市的风光,更是每次失败后重新爬起,不断战胜自己、破茧成蝶的荣耀!
6、让自己辽阔起来,才能做到小事、难事不放心上。读书、行走,便是开阔自己最快的方式。
7、当我们埋头书海,看到那些点亮内心的文字时,它们如同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一把把斧头,劈开黑暗,让光亮和温暖照射进来,让我们对生命更加热爱。
8、走过平湖秋月,看过日出山河,低头读书,昂首行走,这两件事都能给我们在不确定中不断带来人生的辽阔。
9、愿现在手捧此书的你,能永远保持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诚恳地面对自己,大度地面对困苦和艰难,时常阅读,时常行走山川,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在岁月中远行》的<序>记录的时间是2022年4月,那时俞老师带领的“**甄选”的双语带货团队还没有爆红,疫情已经让上海全域静默,也意味着新东方在上海的各项业务处于基本停罢中,全国疫情多点散发……作为新东方的领航人俞老师该是何等的焦灼?可是他依然用文字激励着自己,也激励着无数内心冰封,头顶灰暗的“失败者”!“失业者”!
这些文字就是能点亮内心的光,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它们劈开了黑暗,让光照进了我们的心田,使它感受到了阵阵温暖。
他何尝不是在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用生命影响生命?
正如他在《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扉页中所述:
“风雨里,树有树的摇晃伫立;阳光下,云有云的自在卷舒;当一个年轻人及至整个时代的年轻人需要唤醒心灵的时候,教育能做些什么,我们又应该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