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的灵魂。
从前,对家书是没有什么好感的,总觉得它与那些严苛的家训和人透不过气来的父母愿望连得的太紧!像一个悬在头顶的刑具一般,让人蓦然想起鲁迅笔下那高墙之内四角的天空!想却之千里,背转脸去……
在这个特殊的庚子鼠年春节里,发生了疫情,我们不能走亲访友,所有人都待在家里,为国家做着我们所能做出的最小却最好的贡献——宅着。于是一面一面关注着新冠病毒的发展,取出了《傅雷家书》这本买了许久却没有认真读过的书,细细的读起……越读越是强烈的感到自己被从前的观念严重欺骗啦!
这些书笺中流露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般的殷切嘱咐,比得上“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沉重分量,更抵得过“云中谁寄锦书来”的绵密思念;也不亚于“马上相逢无纸笔,凭中凭君传语报平安”的心潮澎湃……
读此书,震撼于傅雷渊博的学识。 他和儿子谈艺术,谈文学。在音乐上,不仅是儿子的老师,还是儿子的知音。他懂得孩子的心声,理解孩子的情感,在文学上他更有着炉火纯青的造诣,他是国内外著名的艺术评论家。信中谈到:
“听过你的唱片,更觉得贝多芬是部读不完的大书,他心灵的深度、广度的确代表了日耳曼民族在智力、感情、感觉方面的特点,也显出人格与意志的顽强,飘渺不可名状的幽思,上天下地的幻想,对人生的追求,不知其中有多少深奥的谜。贝多芬实在不仅仅是一个音乐家,无怪罗曼·罗兰要把歌德与贝多芬作为不仅是日耳曼民族并且是全人类的两个近代的高峰……”
“……至于剧本,我的意见可多啦”故事也编得入情入理,有曲折有照应,逻辑很强;主题的思想,不管正确与否,从头至尾是一贯的、完整的。”
读此书,感动于傅雷绵密的情义。儿子傅聪远在海外,傅雷夫妇无法像常人那样享受儿女膝下承欢的亲情。那不绝如缕的思念每时每刻缠绕着他们,每天都盼望儿子的消息,想知道儿子参加了什么地方的演出,演出的结果怎么样,成功后的心情又是如何?每天的工作是不是太累,艺术是不是有所提高,生活是不是美满等等,都是他们时时刻刻关注问题。诚如他信中所言:我们听你唱片如见真人,此中意义与乐处,非你所能想象。望体念父母思子之心,把唱片源源寄来,以慰悬念于万一!妈妈好想念你!
读此书,敬佩于傅雷身教言传的信念。许多人感叹,傅雷怎么能教育出像傅聪这样优秀的儿子!先贤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傅雷的一生就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他对儿子谈到:我的工作越来越重。翻译每天得花八小时,再加上额外工作,如见客、看信、回信等等,我的头脑通常每天得保持活跃十一二小时,几乎连休息的时间也没有。甚至星期天,由于有那么多信件以及平时未完的事有待清理,也是整日忙碌的。
傅敏也曾这样评价他的父亲:爸爸一生工作严谨,就是来往书信也整理的有条不紊。每次给哥哥的信都编号,记下发信日期,同时由妈妈抄录留底;哥哥的来信,也都编号,按内容分门别类,由妈妈整理成册。今天,如果能把父亲和哥哥两人的通信一起编录,对照阅读,必定更有教益。这些话不但对每一个是为人父母的人很有启发。更重要的是能对我们这些从事教育工作者的人产生深刻的启迪,因为我们具有双重的教育身份。
读此书,惊叹于傅雷的赤子情怀。在他心中祖国,正义是凌驾于一切生命意义之上的!他对傅聪谈:我一生从来不曾有过“恋爱至上”的看法,“真理至上”, “道德至上”, “正义至上”,这种种都应当做为立身的原则。恋爱不论在如何狂热的高潮阶段也不能侵犯这些原则。朋友也好,妻子也好,爱人也好,一遇到重大关头,与真理、道德、正义等等有关的问题,决不让步。他不仅要求孩子这样做,自己更是以生命践行了它!在他含冤离世之前,在遗书中这样写到:你们这些生在今日的人,你们这些青年,现在要轮到你们了!踏在我们的身体上面向前吧。但愿你们比我们更伟大、更幸福。我自己也和我过去的灵魂告别了;我把它当做空壳似的扔掉了。生命是连续不断的死亡与复活。克利斯朵夫,咱们一齐死去,预备再生吧!这是一个实现了生命意义价值的人才有的坦然,这是他赤子之心的终极映现!
掩卷回味,深感《傅雷家书》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一本好书,愿一读再读常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