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谈论高水平对外开放时,目光往往聚焦于大城市、自贸区或沿海经济带,却容易忽略广袤乡镇在这一国家战略中的独特作用。事实上,乡镇既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也是连接国际市场的潜在桥梁。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不仅需要大城市的引领,更需要乡镇的深度参与。面对全球化新格局,乡镇如何破除“开放与我无关”的思维定式,在乡村振兴中闯出开放新路?这是时代赋予基层干部的新考卷。
破除思维藩篱,乡镇开放的“思想破冰”。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首先要解决乡镇干部的认识问题。在一些地区,“开放是上面的事”“乡镇只要守好一亩三分地”等保守观念依然存在。打破这种思维定式,需从三方面发力:一是强化开放意识,通过专题培训、案例教学,让干部看到云南边境乡镇的跨境贸易、浙江特色小镇的“全球卖”,增强开放信心;二是培育国际视野,鼓励乡镇干部“走出去”,学习先进地区经验,如江苏部分乡镇定期组织干部考察跨境电商产业园,推动本地产业转型;三是营造开放氛围,利用乡贤、侨胞等资源,搭建国际交流平台。思想通了,路子才能宽。
产业突围,让“土特产”链上全球市场。乡镇开放的根基在于产业。过去,许多乡镇产业停留在“种啥卖啥”的初级阶段,难以融入国际分工。新时代的乡镇开放,必须推动产业提质增效:一是培育外向型农业,依托地理标志产品,发展精深加工,如广西百色芒果通过跨境电商远销东盟;二是拥抱数字经济,建设“乡村直播间”,让手工艺品、非遗产品直达海外消费者,山东曹县汉服产业借力互联网年销数十亿元;三是探索“农业+旅游+文化”国际化,借鉴法国普罗旺斯模式,打造具有全球吸引力的乡村IP。只有让乡镇经济“外向化”,开放才能真正落地。
设施联通,打通开放“最后一公里”。许多乡镇拥有优质资源,却因基础设施短板困在“深闺”。推进高水平开放,必须补齐三大短板:一是交通物流网,加快完善冷链物流、跨境快递等体系,让新鲜农产品更快走向世界,如陕西延安苹果通过中欧班列直达欧洲;二是数字新基建,实现村村通宽带、户户有网络,为跨境电商奠定基础;三是公共服务配套,提升涉外服务能力,在民族地区推广“双语服务”,在侨乡建立多语种便民窗口。基础设施的“硬联通”,正是乡镇开放的“软实力”。
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是大城市的“独角戏”,而是包括乡镇在内的“全民协奏曲”。从思想破冰到产业出海,从设施升级到制度创新,乡镇完全可以在开放大局中找到新定位、展现新作为。当前,“一带一路”、RCEP等机遇叠加,乡村振兴战略纵深推进,乡镇开放正当其时。广大基层干部当以“跳出乡镇看世界”的胸怀,敢闯敢试、善作善成,让更多中国乡镇成为新时代对外开放的亮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