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三百年的一首小诗《苔》一夜间走红了

在春节时看到我的一位网友分享的央视的一个节目《经典咏流传》最为感动的是清朝江南大才子袁枚的小诗《苔》,袁牧很有生活雅趣,在他的随园中遍植花草,偶然发现角落里的苔藓,虽然花如米粒般细小,生长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但也能凭自身的力量开花结果,由此写成这首《苔》。

图片发自简书App

当这首《苔》,被来自贵州乌蒙山石门坎的乡村支教老师梁俊和他的学生梁越群以及山里的孩子们,在央视《经典咏流传》的舞台重新唤醒,孩子们最朴质无华的天籁之声,唱哭了在场每一位嘉宾和评委,也让亿万中国人都在这一刻为之而感动和刷屏。

图片发自简书App

看到师生同台演绎的《苔》,看着质朴的梁老师和同样质朴的梁越群,听着女孩如同天籁般纯净的歌声,听着他们的故事,音乐流淌,我不觉间已泪满眼眶。

春天明亮的阳光照不到的地方,生命照常在萌动在蓬蓬勃勃地生长,那如米粒一般微小的苔花,丝毫不自惭形秽,象那美丽高贵的牡丹一样,在清风中自在绽放。

图片发自简书App

正如我在朋友圈分享一样,生命的魅力正是如此,没有谁生来就高贵,没有谁总是如泰山重或是一直轻似鸿毛,只要能绽放光华,便是最美的人美景。

2013年梁俊带着新婚的妻子,来到贵州省石门坎。2年的乡村教书时光对他们而言是快乐的,因为认识了一群可爱的孩子们,而对于孩子们来说,遇见梁老师则是一种幸运。梁俊骨子里的文人风骨让他坚信:读古诗,是为了更好地做一个现代人。于是,他尝试唱着古诗弹着琴,一首一首把它记录下来。

图片发自简书App

就像梁俊老师说的“我也是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我就是想通过这首诗,告诉这群山里的孩子们:“我们即使拥有的不是最多,但依然可以像牡丹花一样绽放,我们不要小看了自己”。梁俊老师给了孩子们希望的种子,于是,种子种在了每一个孩子的心里,在他们的生命中开了花。我发现,原来我也是可以做一些事情。‘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就是这首诗歌的意义。在我心中,大山的孩子们也一样,找到生命的价值,等待绽放出来的时刻。我觉得这个比我们的外表重要。”

图片发自简书App

那些偏僻大山里的孩子,就是这样如苔样长在不被人关注的环境,却努力绽放米粒大小的花朵。就像歌里唱的那样,风一来,花自然会盛开。无名的花,悄然的开着,不引人注目,更无人喝彩。即便这样,它仍然那么执著的开放,认真地把自己最美的瞬间,毫无保留地绽放给了这个世界。

因为有了梁俊老师,这些孩子们才能如牡丹一般,快乐而富有光彩地绽放。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唱着诗歌的老师和孩子们,其实并没有音乐基础,却唱出最动人的旋律。

图片发自简书App

生命有大有小,有长有短,生活有苦有甜,有笑有泪。人生的进程中,有完美,也有残缺。那又有什么关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只要有一颗自强自立之心,即使柔弱如草籽,如苔花,也会在天地间努力绽放自己最美的笑颜。

不负春光,不负韶华,不负生命。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附:《苔》歌词

白日不到处 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如果没有那次眼泪灌溉

也许还是那个懵懂小孩

溪流汇成海 梦站成山脉

风一来 花自然会盛开

梦是指路牌 为你亮起来

所有黑暗为天亮铺排

未来已打开 勇敢的小孩

你是拼图不可缺的那一块

世界是纯白涂满梦的未来

用你的名字命名色彩

白日不到处 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雁声依旧在 年少时对白

耳边音犹在 如风暖心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五年前,我死了。178分钟之后,我重新醒来。 重启人——重新获得的是“新生”,失去的是人性,是曾经经历所...
    蓝色的芒果干阅读 4,587评论 4 4
  • 梦里不知去了哪里,只知道做了梦了,醒来窗外蒙蒙亮。早上好,对自己说,新的一天开始了,今天会有怎样的奇迹发生呢?有爱...
    司言思语阅读 1,124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