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并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藏匿;诸将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声言语者,立斩;大开四门,每一门上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会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后人有诗赞曰: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十五万人回马处,后人指点到今疑。”
——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
读书的过程,是读者以自己的知识、经历、情感、能力、悟性等等不断对文本进行解构,再重新建构出“自己的作品”的过程。人们常说在读书过程中见得深不深、识得高不高,指的就是这个意思。西欧谚语也有云:“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国哲人更有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本书写出后,就不再属于作者,而属于读者。同一本书,不同的读者,其解构和建构能力的不同,收获自然不同。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不同时期,其解构和建构能力的变化,收获也会有所变化。
读者读书是一个不断深入文本、逐渐“创造新作品”的过程。这里的关键是深入文本问题:入得深,方能识得高;入得深,自能建得多。止于文字表面的读书,收获不会大。读书可进五层:进入正面——进入反面——超越反面——超越正反面——超越文本。下面,就以文前的《空城记》为例,深入讲一下如何读书进五层:
第一层,进入正面,理解作者的意图,佩服诸葛亮的智谋过人。诸葛亮是作者在《三国演义》中树立的完美形象:不仅具有神鬼莫测之智,而且具有人神共仰之德。空城计的故事,是诸葛之智的一次精彩展示。读罢空城计,读者顿生对诸葛亮的仰慕倾佩之情,即发“诸葛多智而近妖”之叹,自谓我等常人,永不及也。初涉人世之年轻人,往往凭以产生诸多豪情,相信凭己智力与勤奋,亦可畅行于世。
第二层,进入反面,看到故事背后的精彩,佩服司马懿的老成练达,感觉诸葛亮不过是有幸逃生。空城计粗看是诸葛亮的计谋成功,细看却是司马懿的通权达变,伪装中计退走,通过存敌而存已,避免“敌国破,谋臣亡”的历史悲剧落到自己头上。人治社会中,皇帝与能臣的关系向来敏感而脆弱。皇帝对能臣总是既用且惧:用之拒敌,惧之替己。空城计故事发生前,司马懿本是新皇帝司马睿的托孤大臣,但因遭皇帝疑忌,突遭解除兵权,被皇帝放心的无能的皇室子弟曹真取代。只是因为曹真大败,无人可以抵挡诸葛亮的进攻,才不得已重新启用司马懿的。联系到这个敏感的政治背景和人治社会的复杂君臣关系,才会理解同样智谋过人的司马懿是如何这么轻易中计的。空城计不是诸葛亮的计策高明到司马懿难以识破而中计,而是司马懿假借中计来守住手中的兵权、维护自己在本国的权势地位。涉世渐深的中年人,见惯内部争斗倾轧之不择手段,有了更多的复杂人生阅历,比较容易深入到这一层,历世不深的年青人看到这一层有点难。
第三层,超越反面,回头再看危局化转之机,悟到诸葛亮的用兵之神,重生对诸葛亮的崇拜之情。再看空城计时蜀军的形势之危:据城而守,不能拒敌;弃城而逃,不能远遁。全军覆灭之局,似乎无解。面对无解之局,诸葛亮却能准确把握住敌国内部矛盾为我所用,并此作为解困之机,把敌人内部矛盾调动为卫我安全之兵。诸葛亮算定司马懿必然假装中计,实现了“调敌主帅为我所用”的战术目标。这种用兵能力,只能称神。《三国演义》中这类用兵如神的故事还有很多,前有草船借箭,用雾为兵;后有八阵图阻敌,垒石为兵。在赤壁之战时,孔明曾言:“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确无半点虚言。一个人入世更深,渐近“老奸巨猾”之境,特别是经劫历难特多者,从容之心已成之后,比较容易深入到这一层,由衷地重新佩服诸葛亮见机之深、用力之妙。
第四层,超越正反面,认识到真正的对手才是真正的知音。越是才能卓越的人物越是难得知音。伟大人物在自己阵营只有学生与部属,可以收获敬佩与服从,却难以收获知音之乐。知音不在已阵,恰在敌营。读懂你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你的对手。人生在世,要干成一番事业,不仅要珍惜队友,也要珍惜对手;不仅需要“神助攻”,也需要“神对抗”。诸葛亮在西城摆出空城计,只有司马懿能懂,司马昭就不懂。如果诸葛亮的对手不是老辣的司马懿,而是年青的司马昭,那么诸葛亮的神鬼莫测之智,根本就没有展现的机会。司马懿如果遇不到诸葛亮这样的对手,根本没有机会重掌军权,更没有可能在与蜀军的长期对峙中巩固司马氏的势力,进而“顺其自然”地取代曹氏政权建立晋朝。如果诸葛、司马不是相互遇见,诸葛亮难成“千古一相”的贤能之名,“三马同槽”的梦想也难以实现。诸葛、司马将先后灭亡,曹魏政权或尽快灭亡或一统天下,历史将重新写过。后来,三国故事在戏剧化过程中,特别是在京剧空城计中,加入了“诸葛弹琴、司马倾听”的敌楼一下对话情节,被大众普遍接受就是这个道理。
第五层,超越文本,解悟人生。读书,不仅在于知晓世事,更在于学习做人。读古人的故事,不能仅作为旁观者看热闹,即使是“看三国落泪,替古人担忧”也还不够;要把自己摆进去“经历”一番,跳出来“回看”几次,体味出人生的真谛,进而修正自己的“意、言、行”。三国时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各路英雄纷纷登场,各逞才能,斗谋斗力,争名争利,但带来社会进步了吗?带来百姓幸福了吗?真相是“宏谋伟略各施张,文鼓唇舌武弄枪。岂顾河山焚战火,谁怜百姓死寒荒?”(见《诗书养心》第115页)。最后,这不过是个人的一点私心,生活的一份执着,人生的一场空幻,正如卷首词早已告诉读者:“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只是我们“不经历世事读不懂书”,没有能力理解作者的深意,理解不出身心自由才是人生的真正价值所在,所以名著需要反复嚼读,才能咂出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