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发热是产妇产后常见问题,中医认为其多与产后“多虚多瘀”的生理特点相关,下面将从4个证型来分析调理:
1.感染邪毒证
症状:产后高热不退,体温可达 39℃以上,小腹疼痛剧烈,拒按,恶露量多或量少,色紫暗如败酱,有臭味;伴随寒战,口渴喜冷饮,烦躁不安,尿少色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燥,脉洪数或滑数。此型病情较重,多属产褥感染。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常用中成药:
银翘解毒丸,安宫牛黄丸: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适用于感染邪毒初期,热毒尚浅,伴发热、微恶风寒、头痛等表证者。
2.外感风寒证
症状:产后恶寒发热,头痛身痛,伴鼻塞流清涕,咳嗽痰清稀,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疏风解表,和营退热。
常用中成药:
风寒感冒颗粒,桑姜感冒片:具有解表发汗、疏风散寒的功效,适用于产后外感风寒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等症。
3.血瘀证
症状:产后寒热时作,恶露不下或下亦甚少,色紫暗有块,小腹疼痛拒按,块下痛减;伴随口干不欲饮,心烦易怒;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和营退热。
常用中成药:
生化丸,血府逐瘀丸:具有养血祛瘀的功效,是产后血瘀证的常用药,适用于血瘀所致的产后寒热、恶露不行或不畅、小腹冷痛等症。
4.血虚证
症状:产后低热不退,午后为甚,体温一般在 37.5℃-38℃之间,恶露量少,色淡质稀;伴随面色㿠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心悸失眠,神疲乏力,手足麻木;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血益气,和营退热。
常用中成药:
参鹿膏,人参养荣丸:能益气养血,适用于血虚兼气虚所致的产后低热、面色苍白、心悸乏力、头晕眼花等症。
其他调理方法
1.饮食调理
a.感染邪毒证:清热解毒、流质饮食。推荐绿豆汤、藕汁、金银花露、西瓜汁(适量)。
b.外感风寒证:辛温解表、补充水分。推荐葱白生姜红糖水、紫苏粥。喝热粥后可加盖衣被,微微出汗以驱散风寒。
c.血瘀证:活血化瘀。推荐山楂红糖水、益母草煮鸡蛋、桃仁粥(量不宜大)。
d.血虚证:益气养血、滋阴退热。推荐当归生姜羊肉汤(适量)、乌鸡汤、桂圆红枣粥、阿胶蒸蛋。
2.中医理疗
a.针灸推拿:选取合谷、曲池、足三里等穴位,有助于清热解表、调和气血。
b.艾灸:产后发热属于血虚证者,可艾灸足三里、关元等穴位,有助于温阳散寒、健脾益气。
c.穴位按摩:通用保健按揉足三里、三阴交。外感风寒按揉风池穴、合谷穴。血瘀腹痛轻轻按揉血海、三阴交穴。
d.刮痧/拔罐:主要用于外感风寒证,可在背部膀胱经刮痧以散寒解表。
3.生活方式调理
a.作息:产后需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血虚证和感染邪毒证以静养为主。
b.起居环境:保持居室空气流通但避免直吹风,温度适宜。衣着宽松透气,汗湿后立即更换。
c.情志调摄: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抑郁。可通过听轻音乐、与家人沟通、适当放松等方式调节情绪。
d.卫生:注意观察恶露的量、色、质、气味,保持外阴清洁,预防感染。
如果产后发热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查明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