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与欣赏背后之道

一个妈妈告诉我,她下班回到家,女儿拿着一根树枝很惊喜地告诉她"豹子":掉在地上不知道多久的枯枝,把皮剥了,树枝上留下的花纹就像豹纹。妈妈当时没有反应过来,以为是“报纸”,等到女儿提醒是“动物的豹子”,又没有想起来要如何回应孩子。

妈妈把这个生活小事细心地记录下来,并问我,这个时候她感觉是可以好好肯定孩子一番的,毕竟,孩子观察仔细,又发挥联想,可是她竟然一句鼓励的话也没有想起来。

妈妈的字里行间,略带自责和懊恼。

然后群里众妈妈纷纷表示,自己对于“如何肯定孩子”也是束手无策。

如何肯定,确实是家长们在日常生活实践中遇到的拦路虎。

关于批评,我们似乎天生就会,信手拈来,用之不竭取之不尽。

对于没有学习过的家长,一句“你好棒”通行无阻,放之成人孩子而皆准。

可是,对于许多学习过沟通技术的家长来说,尤其尴尬的是,自己都曾经体验过或者听说过,对孩子说“你好棒”有多敷衍,次数多了不仅无效还有害。同时,自己确实又没有那么多可以用的肯定的词汇和句子,就会一次次地陷入“张口却无言”的情景。

1

肯定真的那么难吗?

在上面的案例中,妈妈只要很惊讶地表达出“我怎么没有发现,你是怎么发现的”这一点,孩子就能滔滔不绝和你聊这根树枝聊上半小时了。

就如倾听、共情等育儿技术一样,欣赏或者肯定,也可以是一门技术,可以学习甚至训练技巧。然而,要用得好,用得双方都心情舒坦,同样需要解决“根本原因”,那就是深层次的心理功课。

不能很真诚、自如地欣赏或者肯定他人,也许是因为自己不够谦卑。当我们与对方建立的关系是有高低俯仰的关系,而不是真正的平等关系时,我们就很难于去发现对方值得肯定的点,即使感觉到有,也会试图通过大脑去组织“有效”的肯定性词语,于是发现自己要么想不出来,要么想出来却干巴巴没有任何情感可言,当然也就无法让对方感到真诚。

所以,有些人在面对领导或者优于他的人时,舌灿莲花,嘴带蜂蜜,旁人听了却总觉厌恶不已,谄媚之态尽显。如果在孩子面前或者弱者面前,他们又会唇枪舌剑,用一张嘴把对方伤得体无完肤。

也有一种人,不能及时表达出欣赏之意,是因为过于“谦卑”,也就是自卑了。如果从小生活在事事被批评的环境中,那么关注的目光也就会一直放在不好的事情上,形成一个习惯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哪怕偶尔注意到了好的、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无法及时地表达出内心感受。一是这种感受这么新奇,一时间自己反应不过来;二是因为极少或者从未见过大人肯定和欣赏的示范,自己不知如何去表达这种新异的感受;三是不确定自己表达后的结果,是会被笑纳,还是会被讥讽?

这些心理的功课没有处理好,哪怕肯定和欣赏的技术学得再好,也难以在生活中运用自如。正像学习倾听的家长,会发现学了不会用或者用了没有效果,都是因为内在的心理成长没有及时跟上。想象一下,把一棵水乡的珍稀植物种到沙漠里,哪怕种子再完美,种植技术再高超,如果还是沙漠的土壤、气候,又怎么能滋养这棵珍稀植物蓬勃生长呢?

真正的欣赏和肯定一定来自平和自信者之口。他们的内心有丰沛的能量来供养随时随地的肯定和欣赏。

2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口中所言,多为眼中所见,而我们眼中所见,则为心中所想。

还记得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吗?

一天,苏东坡对好友佛印说:“以大师慧眼看来,吾乃何物?”佛印说:“贫僧眼中,施主乃我佛如来金身。”苏东坡听朋友说自己是佛,自然很高兴。可他见佛印胖胖堆堆,却想打趣他一下,笑曰:“然以吾观之,大师乃牛屎一堆。”佛印听苏东坡说自己是“牛屎一堆”,并未感到不快,只是说:“佛由心生,心中有佛,所见万物皆是佛;心中是牛屎,所见皆化为牛屎。”

心中有什么,我们就会看到什么。外面的世界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今年9月初,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我们终于搬进了新园。来新园参观的人很明显地分成三类:第一类人从进门开始不停地跟我们指出“这里怎么弄更好,那里其实也没有弄好”等,第二类却是从打开大门开始,就一次又一次地告诉我“哇,没想到这么漂亮,这里可以看出很用心,那里一定是你亲自做的吧?”

若是去观察,就会发现,前一类人日常生活中也是诸多挑剔和看不起,过着自以为精致的生活,有着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内在却各种对生活的不满和焦虑。后一类人日常生活中就是笑容满面、喜气洋洋的人,他们对自己、对身边的人都能本能地去发现积极面,和人相处永远让人如沐春风。

当然还有第三类,就是不停地看,张着嘴瞪着眼,一次次地面对我想要开口说什么,最终却什么都没说,只在走的时候干巴巴说一句“挺好的,真的。”这类人,就是生活中想肯定孩子又组织不出任何语言的那个妈妈。

万物皆镜像,我们与外界万事万物的关系,无不是我们与自己关系的反应。

当我们是悦纳自己的,我们也就能接纳他人;当我们是认可自己的,我们也就能肯定他人;当我们是自信的,我们也就能够去信任别人……

同样,如果我们是挑剔自己的,我们也会去挑剔我们所遇到的每一个人;当我们是习惯自责的人,我们也总是会忍不住去责怪他人;当我们是习惯于自我批评的,我们也会喜欢去批评他人……

3

欣赏和肯定的技术都不难学,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修出一颗自信之心、谦卑之心、诚恳之心。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谦逊”,我认为就是怀有谦卑之心,可是被很多人误解了。于是,被误解的“谦逊”就成了日常生活中的“批评和自贬”。

为了让体现“谦逊”,为了让我们不至于骄傲,从小到大,我们所接受的几乎都是批评教育。即使真的取得了很是让人瞩目的、不得不拿出来肯定一番的成绩,也一定会在后面加上一句“一定要戒骄戒躁”,仿佛不如此,前面的一番肯定言辞就会成为潘多拉的盒子,让人从此打开魔鬼的世界。

在这样日复一日的批评教育下,我们不仅积累了很多的委屈、羞愧,还变得越来越自卑和低自我价值感,同时养成了“专找不好”的思维习惯,以及挑剔和指责的行为习惯。这样的我们,又如何能随时发现孩子和他人的长处?即使发现了,又如何有能力坦然地表达出来?

而往往,自卑者并不谦卑,自卑最常见的外衣是自负和高傲。

因为自卑者最害怕被人看到心底那个价值感极低的自己,自负和高傲可以掩饰自己,也可以拒人于心门之外。

修习肯定和欣赏最根本的功课,就是看见和承认那个自卑的自己,觉察那些从小被植入我们身体每一个细胞的限制性信念,再重新植入健康的正面信念,修出一颗自信之心。

真正自信的人,同时也是信任他人的、谦卑的、诚恳的。

当我们可以从正面看到自己,也才可以看到他人身上正面的东西,因为那正是我们自己的镜像。

一个自卑的人,看到别人与自己一样,会看不起;看到别人与己不同,则会羡慕嫉妒,但不会肯定和欣赏。一个不喜欢自己的单眼皮的妈妈,看到自己孩子的双眼皮,传递给孩子的,也绝不会是肯定和欣赏,而是“沾沾自喜”和“炫耀”。同样,一个经常因为画画被批评的妈妈,在看到孩子的画时,也很难表达出肯定和欣赏,不仅因为她还要花时间去思考和组织如何表达肯定,还因为此时会唤起她曾经被批评的委屈和自卑,她还需要处理自己的情绪。

而一个自信的人,看到别人与自己一样,也会同样的悦纳。如果看到别人身上异于自己的地方,首先反应是“那很有趣”,这种感兴趣的关注,本身就会传递肯定和欣赏。比如,一个孩子在拼拼图,当他要求妈妈去看他如何完成“高难度”的拼图时,妈妈只要全神贯注地、兴致勃勃地看着,也许到最后很惊讶地感叹一声“哇!你就拼好啦!我还没看够呢!”孩子一定会像加满油的车子一样动力十足地继续拼下去。

肯定和欣赏,与其他育儿的很多技巧一样,能否自如地运用,最终还是自我成长的功课。这也正是,许多妈妈从育儿入门,最终一定会走上自我成长之路的原因。

没有自我的成长,那些技巧最终要么使不出来,要么也只能成为更为高级更为隐蔽的控制孩子的技巧而已。就像一个人学习了很多的高超武艺,却从未修习内功,用出来也就成了花拳绣腿。

而当我们内在真正得到成长,就像我们的内力得到提升,会发现,我们不再受限于一招一式。肯定和欣赏亦然,不需要有固定的句式来表达。当我们真正地看见他人,既会为他们相似我们之处开心,也会为他们异于我们之处惊叹,这些情绪自然地流露,本身就传递了肯定和欣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