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性教学不能失去学科文化规范
在生成性教学中,我们强调将生活世界纳入教学之中,要求我们的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组织课程资源。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文化——学科文化,是在学科中对原本来自于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进行加工与处理的标准,因此在生成性教学中,用学科文化来规范对生活世界的关注是十分重要的,否则就可能造成学科教学的文化失范。学科的形成是一个知识的积累过程,是超越个体有限认识范围的,教学的作用就在于引导学生进入学科的知识体系,从而获得自我经验的超越及自我理解,即所谓的同化与顺应。失去学科文化规范的教学,不可能达到学生的自我理解,而将会始于日常经验、止于日常经验。
学科文化:是指由在以教学活动为根本的学科课程建设中,经过持续发现、创造和积累的学科理论体系以及所具有的思想、方法、概念、规则产、定律等要素的总和,包括学科中所采用的语言符号、价值标准、科学精神或人文精神、文化产品以及工作方法等,是学科的灵魂与生命。一般说来,学科文化包括学科史实文化、学科亲和文化、教学模式文化、学习方式文化、引导艺术文化、学科通合文化、评价导向文化、教师发展文化节等元素。具有沉积性,包融性、延展性等特点。
学科文化在学科教学中,最重要的体现就是课程育人理念,也就是要以文化人。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文。朱熹认为把握规律即是文。明朝思想家宋濂任认为文的含义在教化中。人在不同的学科教学中,有不同的寓意,文思重在学科思想的深刻性和深谋远虑,文德重在礼乐教化,提升人的生命质量。由此可见,课程育人体现的基本的含义就是弘扬仁义礼智信的传统美德,把握学科思想方法和规律。
学科文化具有生成性特征,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断生成的,学科文化起源于自然,在校园中取得发展和更新,但最终还是要重回自然的。生成来源于历史的积聚和自身不断的努力,真正的生成性问题不仅仅是对儿童日常生活的反应,更是需要儿童通过不断努力而达到自我理解。生成性教学一方面要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另一方面要符合学科文化特性,把学生的生成性活动纳入到学科文化的规范中来。
生成性教学失去学科文化是一种失范。现实的教学活动中,由于过分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不顾学科文化是教学对象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常常走向泛化,无益于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失去了生成性的教学价值,是值得注意的一种失范现象。典型的表现是不顾教学目标与学科内容的特点,对生成性教学进行随意化、简单化的处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随意生成,教师放任自流、不加干预,失却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沦落为学生的自发活动,而缺少自觉精神。
失去学科文化的生成性教学的主要表现就是课堂问题的泛化,方法泛化,结论泛化。不顾教学内容与学科特性的要求,不辨求真、求善、还是求美,都泛化地用实际经验去证明,所得结论五花八门、不伦不类,与培养学科素养毫不相关,教师又鲜有对学生的结论作出有效的评价,结论始终游离于学科内容之外,目标游离于学生发展之外,不能够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过程与方法的价值丧失殆尽。出现这种现象实质是对生成性教学的理解不深,造成了教学世界的失场。例如生成性教学要求教学“回归生活世界”,但在我们的教学中,将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简单等同于日常生活世界,出现了教学的日常生活化,导致教学基本上停留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游离于教学目标、内容之外。事实上,教学源于生活但又超越生活,所以学校教学不应是生活世界的原始呈现,而应是对生活世界的提升与精练。再如,在理解师生关系时,过分强调将“我—它”关系转化为“我—你”关系,对师生之间的交往演变成一种单纯的人际交往,而不是在学科文化规约下的以认识为基础的交往,师生间的对话没有指向教学的具体目标,课堂教学中没有完整构成课堂教学的时空,师生也就构不成交往的主体,导致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只是对人性解放的乌托邦式的抽象表达。事实上,在“我—你”之外始终有一个共在,即教学中的关系是“我—你—它”三维关系,“它”是一个历史的具体性的存在,是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史实传统等学科文化,正是因为这些才构成了师生交往的教学时空。
生成性教学中的学科文化规范。生成性教学不能失去学科文化的规范,否则学科教学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笔者认为,在生成性教学中,强调学科文化的规范,应该从如下方面做起:
一是要在教学活动中基于学科文化规范的要求创设教学的情境。教学的情境,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体现生成性教学所要求的教学“回归生活世界”,但在情境的创设中,要指向于具体的目标,基于学科的特殊要求。杜威十分强调情境性的性质,在杜威看来,经验是有机体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如果个体的怀疑与我们所探究的不确定性的情境没有关系,那么对这种直接经验的泛化则是病态的。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所创设的情境,在学生所有的经验范围之内,这显然不合于学科文化规范。
二是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学科的知识体系,从而获得自我经验的超越,体现教师在学生自我建构中的干预性。这需要教师以学科内容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为宗旨,在教学预设环节做足准备,确定合理的教学性目标,创设符合学科文化规范的教学情境,设计引导学生进入学科知识体系的教学环节,预设科学干预学生自我构建的方法与策略。这更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动态生成,认识到生成未必总是合适的,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可能有其价值,也可能未到达目标或离题,在动态生成能够为教学所用,能够为学生自我建构所用时,加以应用,在动态生成未到达目标或离题而对教学产生效效应时,加以拔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