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妻子聊到侄子,回想起来,他初中的学校就离我父母即他祖父母家很近,而且那一小段路也很安全,可是我父母仍然毎当侄子放学就去接回到家里来吃个饭再让他回去。为什么这么近、路况这么安全还去接呢?原因很简单,侄子喜欢放学后在校门口的串串摊买串串吃,为了健康着想,我爸或我妈得等在校门口不让他买串串吃。于是不论寒暑,不论风雨,两位老人家就谁有空谁就去校门口提前守着。有时碰到侄子在教室里写作业或做卫生什么的,老人家一等就是二十分钟、三十分钟,就伫立在那儿不停地瞪着眼守望着。天下的父母、祖父母就是这样在不起眼的地方,不计回报地默默地做着。
有的人觉得父母疼子女是应该的,祖父母疼孙子女是应该的,丈夫疼妻子是应该的,妻子疼丈夫是应该的,诸如此类,用“应该”二字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殊不知,能做到上述“应该”的人屈指可数,那就是家人。亲戚、朋友、同事,他们的“应该”和家人的“应该”差别很大,前者是鼎力相助、雪中送炭,后者是事靡巨细、时刻在线。孝和爱,从来都应该发自内心,发自良心,发自真情实感,而不是发自伦理道德告诉我们要怎么做。人类和社会的无奈表现在,当真性真情被蒙蔽时,就得用道德去引导甚至绑架;当道德被漠视时,就要靠法律制度去约束;当法律制度被唾弃时,就诉诸武力去解决矛盾。
总有一天,曾经有人守望的地方会空掉,曾经一回家就有满桌热菜的桌面会空掉,曾经出门时就听到的“路上小心些”的声音会不再响起,曾经嫌啰嗦的絮絮叨叨你想再听一次已不可能,曾经给你盖被子的手不再抬起……所以,当你走出校门时,牵牵守望你的人的手;当你回到家,和共餐的人说说今天碰到、听到的新鲜事;当你出门时,响亮地应一声“知道了”;当你听到谆谆教诲,不要不耐烦;当身边的人给你盖上被子,对他说声早点睡……不要等到独守空房、孤零终老、分隔两地时,才明白曾经的那几个“应该”是宝贵的,没有别人可以替代。
幸福不能唾手可得,但不是遥不可及。从一点一滴做起,如同当初在学校里一个字一个字地学写字,有一天你会说:我觉得现在蛮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