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舒适圈,到陌生的有压力的情境中去拼搏,才能避免温水煮青蛙的悲剧”记得有人曾这么说过。当时我十分认可这种说法,舒适圈造就虚假的温床把沉浸其中的人的潜力一点点淡化。但我也仅仅是认同,生活依旧。
后来,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我越发的发现,跳出舒适圈是一个充满冒险的行为,扩大舒适圈是对自己负责的方式。舒适圈的存在,并不单单只有我们自身的主动选择,还有家庭、工作和社会环境的作用,舒适圈是我们在环境与个人主动性之间做出的平衡,而跳出舒适圈,也就意味着打破这个个人与环境交互作用形成的平衡。跳出舒适圈,意味着这是一种突然的行为,其中缺乏对未来的评价以及对后果的承担,只是希望逃离当前自己不满意的生活状态。选择跳出舒适圈者,在思考时大多只考虑到了自己对当下的不满,但却未思及背后的形成因素,于是乎,看到“跳出舒适圈”这条路,仿佛看到了救命稻草,狠狠抓住它并希望能够脱离当前的困苦。当其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后,会形成一种失衡感,而这种失衡感会迫使人寻找新的模式来重新恢复平衡,而这也是跳出舒适圈者的目标——快速获得新的生活状态。跳出舒适圈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成功找到新的模式,另一种则是耗尽心力仍旧找不到新的理想状态,因而这是一种冒险的行为。当然,有些人时刻在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因为他们喜欢冒险,喜欢冲破原有经验获得新鲜体验的冲击感、刺激感以及落差感……
而扩大舒适圈,是一种不断思考现在的生活,找出其中的合理与不合理之处,并基于这些因素进行微小改变,进而将舒适圈的范围扩大。相对于跳出舒适圈的行为,扩大舒适圈更为温和与保险。扩大舒适圈,可以是思虑当下情境,发现局限自己的观念或者生活模式,然后一点点改变,进而一点点拓宽自己的活动领域。扩大舒适圈比跳出舒适圈更为常见,比如我们在阅读文章,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逐渐积累一些词语、知识,每一次看似没有变化,可时间尺度拉大后就能发现,不知不觉,我们的理解能力、措辞能力得到了提升,也就是我们的舒适圈扩大了,我们能够拥有更高的语言理解能力在符号的海洋中自由徜徉。扩大舒适圈正是通过这种时间的迁延性将量的改变积累成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