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了一个概念,其实也不是新的概念,准确的说是一个旧的概念变得更加清晰了。
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要添加并且只添加必要的条件。
听起来很简单是吧,简单到就像废话一样。
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些人找不到对象,还说自己要求并不高呀,可是为什么还是找不到呢?
来看他们的条件:
长得不能太丑吧
不能太穷吧
脾气不能太大吧
个子不能太矮吧
人不能太胖吧
智商不能太低吧
……
还有很多可以罗列出来的。
从每一条来看他们的要求并不高,可能只要达到前1/3就好了,但是要想全部满足所有条件可就非常非常难了。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计算来说明这种想法有多不切实际。
假设每一条符合的概率是1/3,一个人如果有15条这样的条件,那么全部满足的概率是1/3的15次方,结果是1/14348907,千万分之一的概率啊……怎么可能找得到嘛。
研究表明,一个人能深度了解和交往的人数也就150人上下(邓巴数字)。
150定律(Rule Of 150),即著名的“邓巴数字”,由英国牛津大学的人类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nbar)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该定律根据猿猴的智力与社交网络推断出: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四舍五入大约是150人。
这150人里包括男女老少。就算我们假设这150人全是适龄的未婚异性(或同性),要想找到一个完全符合以上所有条件的人,你可能得活一百万年……可怕吧,通过计算我们才知道我们定下的条件有多荒谬。
其实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是可以计算的,而且计算方法很简单,具备简单的数学知识概率常识就可以了。因为感觉往往不靠谱,所以一支笔、简单的概率计算公式,都是很重要的工具。
15个条件可能太多了,现在我们把条件数量减少到一半,只剩下七个条件,全部满足的概率是1/2187。还是按150人的交往上限,大约要14.5辈子才能遇到一个。假如一辈子能活80岁,大约需要1166年才能遇到……
真的是千年等一回啊!白素贞修行千年才等到一个许仙看来不是虚的……
这里的计算都是近似计算,1/3是一个大约的数字,150人也是一个大约的数字。但是也没太大关系,看看结果的数量级,就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了。
那些很快找到心仪对象的呢,要么他运气太好,千万分之一的概率也被他碰到了。
大部分是因为,他们只考虑最重要的条件,可能也就两三个。只要满足了最必要的条件,其他的都无关紧要,有了加分,没有也不扣分。
两种选择方法,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很多人就是因为添加了太多不必要的条件,而使得自己本来的选项全部被过滤掉了,然后落入到一种好像自己什么选择都没有的境地。
所以筛选条件一定要慎重添加,因为条件每添加一个,就会过滤掉非常多的选项。奥卡姆剃刀原理告诉我们,“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要做到不漏掉最重要的条件也绝不添加不必要的条件。
一开始我们可以先写下所有的条件,然后逐条分析必要性有多高,逐条打分,做完结果就一目了然了。
这样做选择不是太麻烦了吗?
我们都知道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在做重大选择面前,怎么小心谨慎都不为过。
但如果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不必这么麻烦了。小事上不用浪费太多精力。
我最近在找工作,并不是很顺利。我在想是不是我也添加了过多的不必要条件。回头好好反思一下,砍掉可有可无的,只留现阶段最看重的。
选择的能力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练习提高的。也许一开始我们总是选错,但是没关系,及时的总结经验教训,反复的练习,就能获得提高,从而越选越好。
千万不要把选择权拱手相让。有时候因为价值观不清晰,面对选择不知所措,迟迟不敢选择。有时候是害怕承担选择之后的结果,索性放弃选择。
而你把选择权交给了别人,难道结果就更可控吗?而且,这是你的人生,为什么要别人来做决策?别人只是做了个决策,而决策的结果他们并不承担,结果可是要你来承担的啊,想到这里,就算是自己选错了,也总比把命运交给他人摆布好的多啊!
所以再难也要自己选,通过一次次选择我们的价值观会更加清晰,以后就会更少纠结了。
今天这个关于选择的方法论你get到了吗?
不漏掉最重要的条件也绝不添加不必要的条件。
如果你get到啦,那么就在生活中用起来吧,不使用的知识是没用的。一切道理的价值都需要用实践去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