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行为不断反复就养成了习惯,习惯不断反复就形成了品质,品质最终改变了命运。你讨厌的样子,你的孩子会有;你优秀的样子,你的孩子也会有!
如果你观察仔细,有没有发现孩子的很多行为与他们共同生活的人有很多的相似呢?比如家有喜欢打游戏的父亲,孩子会不会也总嚷嚷着要打游戏?再比如家里人人饭后茶余皆捧本书的,孩子是不是也有这种爱读书的倾向呢?为什么书香门第容易出才男才女?概家中的读书氛围影响了孩子,使其潜移默化中也喜欢读书,要读书。
我们总希望孩子能习得我们身上的优点,但是孩子往往非不这样,他们好像更偏向于学习那些我们自己也认为不好的习惯或者坏毛病,尤其当家里面成员比较多的时候,那么这个孩子很可能会博采众短。例如几代同堂生活在一起的,孩子会受到所有长辈不良恶习的影响,他们加以模仿并形成习惯,所以我们会觉得与爷爷奶奶同住一起的家庭,相对于父母单独带的,我们看到这孩子好像更难以管教,他们习得更多的坏毛病。
以我家为例吧,爷爷奶奶喜欢躺在床上吃零食看电视,对于老人来说,他们觉得很正常啊,他们会说:"我们年纪大了,也不想学习了,不看电视,很无聊啊,吃吃零食打发时间,我们如果连这点要求都受限制,你们家我们肯定待不下去的。"言外之意,你必须得接受他们的这点小条件,否则孩子不给带了,自己看着办吧。我常常对这样的话,欲辩无语,欲理又于心不忍。平心而论老人放弃自己的晚年,苦心帮忙带孩子,这点要求真算不得什么的。
可是,这两点,样样要害啊,下面呈现3个比较典型的场景。
其一吃零食
吃零食坏处多了去了,家有零食的话,你可能免不了对孩子说:"吃完零食再干嘛干嘛的。"孩子有他们的思想哦,他们喜欢边吃零食边做作业,边吃零食边看书,还把零食的包装纸扔了一地,多少次的重复劝导也是无济于事的。
这样又导致三个害处:1、注意力不集中,2、肥胖,因为不知不觉吃,便会吃太多却也不觉得撑。3、挑食厌食,但凡好吃的零食,大多是靠鲜味剂调出的,鲜味吃多了自然使得吃起家常菜来索然无味,慢慢变成挑食厌食。这三个害处导致的结果不言而喻,1、一个人缺少专注很难成就大事的,在孩子身上的表现就是浮躁,成绩不好,坐作业拖拉。2和3都是与健康关联的,长此零食会营养不良,从而导致发育不良,最终使健康打折。而我家的家庭使命宣言第一条便是健康。可见,爷爷奶奶的行为已经和我们的家庭使命宣言相抵触。其实真不是小事,怎么办?
其二看电视
同样害处远大于收益,如果是偶尔放松时一家人,一起看还是有些意义的,这是增进家庭亲密关系的好办法。但是像爷爷奶奶那样除了睡觉就是电视的,实在是百害了,孩子写作业的心思早让电视拽跑了,可是老人固执得很,给我举例说:"同事家女儿怎么怎么优秀,父母成天打麻将,女儿还能考上清华呢。"我心里想说:"那是特例,根本不具备普适性啊,比较科学的是看统计数据,公婆与我的教育观存在很大的差异,他们不能够牺牲自己,更不能使自己变得优秀一些去影响孩子。他们这样付出体力的劳动已经让我万分感谢,可是教育孩子远不止付出劳力,更多的是心力,最终我才是对孩子未来负责的人,我必须得想出办法,又是一个怎么办?
其三啥事都催促加指责
女儿10岁了,很多事情完全可以独立完成的,她跟我单独在一起时表现的相当优秀,内衣袜子自己洗,蛋炒饭,煎牛排都做得很棒。可是只要奶奶在,她就立即无能了。为什么?奶奶总喜欢指责她做事慢,做得不够好,嫌她浪费了时间。婆婆自始自终是一个很勤快的母亲,她喜欢将一切都包办,可是却不给孩子试错和成长的机会。我一边鼓励,她一边泼冷水,孩子到底听谁的呢?最后孩子什么也不想干了。
每天早晨起床,家里总是时不时听到婆婆催促的声音,婆婆爱说的话总是那么几句:"快点,你看你在干什么,怎么每天都这么磨叽?到现在牙还没刷,我不管你了,迟到别嚷嚷。"可是她不会真的不管的,过不了几分钟又来一遍,在发觉催促无果后,婆婆又反过来说教我,指责我这个当妈的不管自己的女儿,她根本想不到我是在刻意锻炼孩子,我希望我的孩子早一点立起来,真正地独立自强,而不是优秀的背后全是父母的双手在托着。然而不好的是,婆婆这些唠叨的话听多了,我突然也会不自觉的说起来,连那种烦躁和抱怨的语气也模仿得惟妙惟肖。可是,我意识到这个实在是太糟糕了,我讨厌自己变成这个样子,我的世界应该是充满赞美和鼓励还有爱的。所以,当女儿有时遇事也会烦躁,也会抱怨的时候,我知道这都是我们的错,一个说话皆温柔有爱的家庭,是不会出暴躁的孩子的。孩子一切行为的象,都有其原因,那就是与他/她同住长辈的行为。当然,我不应该要求长辈对他们几十年固化的行为习惯做出让步,也不能指望他们一夜之间受到某种启示,就一下子变得圣明起来。但是,这种不和谐的氛围,这些问题又如何解决呢?
我总是希望能够像我的母亲那样有能力,她一个人可以带大3个孩子,还要忙农田忙农活的,而我连2个都搞不定,实在是不像她的女儿。母亲总说:"日子再难,咬咬牙也就过来了。"是的,现在我必须勇敢一点,像母亲那样去担当,我理应做得比母亲更好。
一种行为不断反复就养成了习惯,习惯不断反复就形成了品质,品质最终改变了命运。你讨厌的样子,你的孩子会有;你优秀的样子,你的孩子也会有!我希望我能成为孩子的一面好的镜子,也愿意去努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更完美,这样我的孩子也会跟着优秀。所以以上三个问题自然就有答案了,不再依靠父母,自己领着孩子勇往直前,相信没有父母的干预,家将变得更有担当,更有凝聚力,更有爱。这是我要的家的样子。
徐永萍
2018/11/03 上海
搜索微信公众号“胸无城府心如玉”,关注并投稿,丰厚奖品等你来领。